
青島海參品牌雖多但無中國馳名商標 一直都是“替身”的命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12-12-05 02:08:00 瀏覽:3356
又到了一年進補季,海參無疑是島城許多市民進補的第一選擇。12月3日,記者采訪了解到,作為北方海參主產區之一的青島,海參質量聞名遐邇,不少知名品牌都前來這里收貨,即墨海參苗更是受到全國海參養殖戶的歡迎,但等到進入市場,很多穿上了遼參的“馬甲”。育苗水域樣樣行,質量產量都不錯,而說起海參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本地海參面臨空白的尷尬。探訪
青島海參店遍地開花
“長島海參”、“正宗遼參”、“威海海參”……在島城,無論主干道還是小巷里,打著這樣牌子的海參店隨處可見。市民張玲告訴記者,就在今年,她家周圍就開了至少三家海參店。
12月3日,記者來到了南山水產品批發市場,這里集中著大量的海參專賣店,粗略數了一下,記者發現在短短的300米,就有五家店鋪有海參在出售。
據嶗參坊海珍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曲建交介紹,青島的海參產業起于本世紀初。“遼寧更早一些,但之后,青島的海參店發展勢如破竹。”他告訴記者,目前,據不完全統計,青島市內的海參專賣店已過百家,加上大大小小的海參柜臺和散戶,目前青島全市經營海參的,保守估計也有三百家。
一問賣的多是外地海參
在青島這三五百家中,不少都掛著“遼參”的牌子。張玲所說的三家海參店,有兩家都稱自己出售的海參有產自遼寧大連海域的遼參,質量非常好。而家住市北臺東六路的周強更是納悶:“上個月我朋友來,想帶點本地海參回去,可在南山市場找了半天,都說是產自遼寧的,為啥這里買不到青島的海參呢?”
青島也并非沒有優秀的本地品牌,比如嶗參坊、海福康、帝一銘、尊品、海濱小金等等。然而,與威海好當家、煙臺東方海洋和大連棒棰島相比,咱們青島海參品牌還沒有成熟到可以與之分庭抗禮的程度。
“在北京,遼參就是標準。”在采訪中,青島海福康海珍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尹寶德告訴記者,每次去北京考察,都會深感魯參在外地的“無人問津”。“到了北京市場上,魯參沒有優勢,人家不認。”尹寶德說。到廣州、深圳考察,酒店養殖池里明明放的是嶗山海參,但產地卻寫的是“遼寧”,這對于經營海參多年的青島養殖戶而言已經屢見不鮮。
“他們的海參,很多都是收購的,單純靠養殖基地的根本滿足不了需要。”在采訪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青島經銷商告訴記者,大連一中國馳名商標擁有者,海參不少都是從青島收購的。而養殖海參10多年的嶗山區海參養殖戶老陳,也會將自己產的海參賣給遼寧的商家,成為了遼參,“錢大都讓他們給賺去了。”
品牌雖多但無中國馳名商標
與海參店迅猛勢頭相比,青島海參品牌化發展的勢頭似乎遜色了一些,在2011年山東省認定的著名商標中,青島海參品牌有“瑯琊臺”和“海濱小金”,2012年山東省著名商標中,青島海參品牌只有“尊品”1個。而通過中國馳名商標網站查詢,記者發現,青島本地的優秀品牌與中國馳名商標無緣。而2011年的中國馳名商標中,大連海參有2個品牌入選,2012年的中國馳名商標大連海參又有2個品牌入選。山東好當家海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都有了中國馳名商標的稱號。
“青島擁有全國最多的水產專家,海參養殖開始早且育苗技術非常成熟。但是現在,最早養海參的地方,卻讓人家大連搶了風頭。”曲建交本是地地道道的青島嶗山養殖戶,育了多年海參苗的他,最終決定自己面向終端開門店。
就在不久前,嶗山區一位養殖戶張先生與記者分享了一份2012年中國海參品牌消費者認知度排名。記者注意到這份報告出自中華經營智慧論壇“海參產業”會議,是由課題組專家組歷經四個多月時間,調查了全國20多個城市的8000多名海參消費者,總結分析出的。中國海參品牌消費者認知度排名上,海參品牌的前五名分別為獐子島、好當家、曉芹、棒棰島、東方海洋,在前十名也沒有一個青島品牌。
市民買海參價格不是最重要
“把青島海參打成遼寧海參,這價格可是能長好幾倍的。”青島市市場經濟研究會會長尹煥三告訴記者。
而且,對購買海參這種高端消費品的消費者來說價格不是考慮的主要因素。“買海參,大錢都花出去了,誰還在乎便宜那點小錢,寧可多掏錢也得買好的。”家住八大湖小區的王阿姨在采訪中的這句話,說出了不少青島人買海參的選擇。“我們也不知道怎么選,只能看哪個是品牌。”王阿姨說,這樣拿回來,不管是送人還是自己吃,都圖個放心。
不僅僅是海參,還有鮑魚。市面上,尤其是外地的酒店里不少遼參、遼鮑都是青島的“娃”,變身成“貼牌貨”后,不僅身價上有所上升,更是好賣了不少。“有時候我們真很眼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魯參經銷商說。
問診
養殖場小而散,規模難擴張
“其實咱們青島的水質好,尤其是嶗山、膠南等海域育苗非常適合,因此苗種質量很高。”曲建交介紹。然而,養殖戶們卻面臨著海域資源的限制。不少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制約青島海參產業發展的一大原因就是各家養殖場小而散,無法形成集聚效應。
據山東省相關部門的公開數據,2010年,煙臺海參年出苗就有20億頭以上,養殖面積達到30萬畝,而在青島,目前海參養殖面積達6.7萬畝。
而據了解,海參企業中,威海的“好當家”擁有著約3萬畝的養殖海域;大連的“棒棰島”大約有2萬畝,但在青島,養殖面積很少過萬畝。“說白了還是沒有錢,沒有錢就不好做大做強。”尹寶德告訴記者,這些全國知名的海參企業,都有著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形成了良性循環。
沒資金缺勇氣,經營不給力
曲建交告訴記者,海參產業包括研發、育苗、養殖、加工、渠道、終端和品牌等環節。由于有好的苗種,青島在海參的產業價值鏈的前端,已經占據了很多的優勢。“海參又是一種初級加工的產品,加工環節的附加值并不高。”他說,我們現在的薄弱,主要集中在渠道、終端和品牌。
“沒有闖出去的資金,沒有闖出去的勇氣。”一位曾經在威海一家海參企業供職的業內人士評價青島當地的海參企業。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青島,靠海吃海的養殖戶擴大規模后投入終端市場,在資金和觀念上還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盤子大無領頭,行業組織缺位
2007年,“大連海參”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這就意味著大連海參企業已經開始以整體的產業集群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在商會的扶持下,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大連市8家海參企業產品先后通過政府渠道進入北京市場,大連海參在北京市場美譽度不斷提升,推動產品銷售數量和金額大幅增加。
目前,大連的海參產值已經從協會成立之初的十幾億元產值到如今年產業值近百億元,幾乎占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抱團發展的理念無疑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相比之下,青島的海參企業就沒有那么有福氣。“企業之間交流得不多,與外界交流的也有限。”那位曾經在威海一家海參企業供職的業內人士介紹,在威海,政府和相關組織是會出錢給海參企業做廣告的,但在青島目前還沒有聽說這樣的事情。
支招
生產加工不妨嘗試“透明化”
尹煥三認為,青島海參產業要取得長久的發展,迫切呼喚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青島本地的海參品牌,都是靠著個人成長起來的。”尹煥三認為,這種單打獨斗的環境,對海參產業整體發展是不利的。
由于總是獨立作戰,相對于其他地區來說,不少品牌發展的思路還沒有那么清晰,目標市場也并不太明朗,“有的海參企業有"甘拜下風"的感覺,在市場上不太自信。”尹煥三呼吁,這個行業需要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不是靠一家企業兩家企業做大做強就可以的。作為青島漁業的一大特色,在藍色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更應該投以更多的關注。
良好的外部環境
文章標簽: 馳名商標
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尚標商標轉讓平臺"或”來源:m.6zhiboba.com”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侵權必究!轉載請注明“來源:尚標”并標明本網網址m.6zhiboba.com!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尚標)”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可撥打電話:400-7187-888。
分享到:
下一篇:核準“山寨商標”商評委輸慘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