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七屆中英知識產權沙龍:版權遇到網絡 機遇和挑戰并存|商標|注冊|轉讓|專利|知識產權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16-12-16 07:21:00 瀏覽:3123
12月6日下午,第十七屆中英知識產權沙龍在第六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英國主賓國展臺舉行。英國知識產權局局長肖恩·丹內利、中國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司長于慈珂在沙龍上致辭。
在英國知識產權局國際政策司司長亞當·威廉姆斯的主持下,國際出版商在華版權保護聯盟(IPCC)主席張玉國、英國唱片業協會公共事務部主任伊恩·莫斯、英國知識產權局版權與執法司司長羅斯·林奇分別就數字環境下版權產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探討。
數字環境改變了產業發展格局
數字環境給音樂、圖書等行業帶來了模式變化,改變了受眾的習慣,并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多便利。“數字化為音樂行業帶來非常多的便捷。每個人都有智能化設備,英國普通民眾可以通過數字渠道聽到3500萬首歌。這些歌曲包括最新的熱門歌曲,也有一些懷舊金曲。對消費者來說,這是非凡的體驗。”伊恩·莫斯認為,隨著獲取音樂的機會飛速增長,數字音樂跨國界面向全世界銷售的機會增多,這有助于音樂行業成長。
除了IPCC主席,張玉國同時身兼勵訊集團中國區高級副總裁的職務。對于勵訊集團來說,85%的收入來自于數字化業務,紙質出版的業務收入只占不到15%。“數字技術給專業出版帶來很多機遇,未來出版會從紙質圖書時代,逐步過渡到電子數據庫,并朝著決策信息工具方向發展。大數據技術將給科研單位帶來決策性影響。”張玉國說。
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形勢下,政府部門在政策制定、執法方面也要不斷作出調整。羅斯·林奇介紹說,英國結合形勢的變化,從2011年開始對于知識產權方面做了一些變革,2014年形成了新的知識產權法案。“我們的目標是版權體系能夠更加適應數字時代,比如我們推出了數字版權的交換中心,讓用戶在網絡上能夠很快獲得批準使用版權。近期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革是,通過立法,讓用戶在網絡上購買的數據服務,可以在歐盟成員國之間通用。”羅斯·林奇說。
做好版權保護彌補價值缺口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版權價值的開發成為內容產業不能回避的熱門話題。在英國,“價值的缺口”成為一個熱門詞,它正代表著數字環境下內容產業所面臨的挑戰。
伊恩·莫斯介紹說,英國每周音樂流媒體播放量達到18億次。其中一半播放量來自音樂服務網站,另外一半播放量來自Youtube這樣的網站。音樂服務網站能夠帶來收益,但在Youtube這樣的網站,用戶更多是免費聆聽。“占一半播放量的網站渠道免費提供服務,內容方在其中只能獲得較少的收益。希望未來我們可以在這兩大渠道之間實現平衡。”
出版領域也存在著“價值的缺口”。張玉國總結了全球普遍存在的侵權盜版現象,將其概括為四大挑戰:一是贏利性公司非法在網上銷售數據庫產品;二是電商平臺銷售通過多種方式侵權盜版產品;三是用戶在信息共享網站大量分享受版權保護的數字文件;四是非贏利性的公共用戶,向商業公司提供價格低廉或者免費的數字服務。“‘價值的缺口’確實存在,出版商每年投入巨資開發、維護、傳播、分享、保存數字資源,侵權盜版形式降低了出版商贏利的可能性。例如,科技與醫學出版行業2015年投入了超過30億美元開發數據庫產品。”張玉國說道。
面對這樣的侵權盜版現象,英國對于執法非常重視。“我們在今年5月份發布了2020年知識產權執法戰略,希望通過戰略讓我們的企業有信心在國內、國際進行貿易往來,更好地打擊一些侵權盜版行為,確保權利人得到合適的、成比例的、高效的執法結果。”羅斯·林奇表示,在重視版權執法戰略的同時,也要不斷教育消費者,了解侵權產品造成的危害,尊重知識產權。
正如肖恩·丹內利和于慈珂在致辭中所指出的,中英兩國要不斷加強交流,探索新形勢下中英版權保護的新思路,溝通在版權領域新的合作方式,討論共同面對的新挑戰和解決方案,為版權產業發展尋求決策。
作者:李明遠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發布時間:2016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