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創”中,政府的手該伸多長創業|創新|企業|寧海縣|科學城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16-12-19 05:32:00 瀏覽:2823
原標題:“雙創”中,政府的手該伸多長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白皓 任明超來源:中國青年報(2016年12月16日T08版)

12月15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2016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工作人員在接待咨詢人員。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趙迪/攝
12月16日~18日,由中國青年報社等單位主辦的首個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創博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中國的“雙創”實踐者、推動者將和美、法、德、荷等國家的政府、企業進行深度交流和項目對接。
創博會開幕前夕,部分參展的政府有關負責人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探討“雙創”中政府的角色與定位。
政府給樓給服務,但最終要讓市場起主導作用
浙江省寧海縣將“最高樓”給了“雙創”。
今年8月,寧波南部最高樓、寧海縣第一高樓“環球中心”被定位為“寧海創新創業和‘互聯網+’平臺”。這意味著,這座166.9米高、11.77萬平方米的巨型建筑將成為東海之濱的“雙創”高地。
寧海縣委書記褚銀良告訴當地干部:創新是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轉型的第一動力,當前必須緊盯全球科技革命、產業革命趨勢和國家、省、市的戰略布局,抓緊謀篇布局。
寧海縣縣長楊勇認為,“互聯網+雙創”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在推動地方經濟實現快速增長方面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用縣里的最高樓做“雙創”,算的是長遠的經濟賬。
給高樓的同時必須給足服務,這是幾乎所有“雙創”推動者的共識。寧海縣生物創新中心辦公室副主任黃寅德以生物創新中心為例說,這個中心是寧波市與寧海縣共同建立的生物高科技產業園,如果入駐的創業團隊只懂技術不懂創業,創新中心會為其提供“定制式”的創業輔導;如果創業團隊缺乏資金,創新中心會幫其融資;如果創業團隊沒有品牌營銷經驗,創新中心要幫助宣傳推廣。
“兩年內已經入駐29家創業企業,只有個別不成功的退出。”黃寅德說,對于創業企業,政府要做的就是“務實”兩個字,能做好服務的盡力做好。
商事制度改革是屢次被提及的政府服務內容。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從2013年起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商事制度改革實驗。現在,在順德創業的企業,信息都會進入商事登記信息平臺,行政中心在信息平臺上將申請材料分發到各個相關的政府部門,4天之內,創業者就能拿到《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
創業者拿到證照后,可以馬上根據自己的經營項目對照政府公布的“負面清單”進行查閱。如果項目沒有列入“負面清單”,就可在市場中自由經營。
在順德創業的青年李煒恒最有感觸的就是“一目了然”,自己不用接觸那么多摸不著頭腦的“有關部門”。
不過,企業發展得好壞,最終還要靠市場檢驗。
黃寅德說,政府盡最大可能提供公共服務,但對市場中打拼的各個企業,政府盡量不干預,創業企業如果失敗了,也要及時辦理注銷手續。
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要及時引導
貴州省科技廳廳長廖飛認為,對于“雙創”,市場之手有時也有盲點,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部門要及時引導。
他發現,高新技術企業大都把目光聚焦在城市中,創新也以城市需求為導向,在我國農村地區留下了大量空白。
“農村有需求,企業進入少,這就需要科技部門做好創新引導。”廖飛舉了個例子:城市里為電視、電話、寬帶提供服務的企業很多,能覆蓋到全國大約50%的人,但對另外50%的農村人口來說,特別需要一個設備同時具備上網、打電話、看電視、做電商、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的功能,還必須操作簡便。
他認為,這樣的設備是精準扶貧的好抓手,同時也有大市場,但還鮮有人涉足。在貴州省科技廳的引導下,從事了10多年電子硬件工作的楊永德帶著團隊入駐貴州科學城,開始在這一空白領域內創新研發。
研發團隊的目標是,以一個不小于32英寸的顯示屏作終端,集合上網、看電視、網上購物、政務公開、遠程教育等老百姓需要的功能,每個終端的市場價格大約為1500元。目前,研發工作已經進入尾聲。
“這將是一種顛覆性創新,給創業企業帶來的應該是‘指數型’增長。”廖飛說。貴州科學城計劃引入股權投資模式,對企業進行天使投資,助力企業增長。
貴州科學城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貴州科學城已經引進了多個可能實現顛覆式創新的創業企業,這些企業的技術研發和商業模式的探索正在進行,貴州科學城將積極推動百萬級、千萬級的天使投資,推動企業進入“指數型”增長通道,進而向“獨角獸”企業進軍。
貴州科學城目前正積極打造研發城、創業城、人才城“三位一體”的科技綜合體,希望在本屆創博會上用全新的“雙創”推動理念,吸引更多優秀創新創業者。
給青年足夠大的發揮平臺
給青年搭建更多創新創業的交流平臺,讓年輕人有發揮空間,也是政府助力“雙創”的普遍共識。
江西省共青城市,人口雖然只有20萬人,卻是全國青年創業示范基地。
團共青城市委副書記劉俊介紹,該市積極探索“團建+創業”服務青年新模式,利用“中國青年企業家(共青城)發展峰會”和“中國青年App大賽”的共青團資源,推動了漢能光伏項目、維信諾OLED顯示屏項目、中國青年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全國青年電子商務產業園等多個項目的實際落戶。
2015年首屆中國青年App大賽更是吸引了全國的青年創業者到共青城市一決高下,總決賽期間共80個參賽項目獲得風投資金1.12億元。今年推出的雙創電視大賽欄目“創客英雄會”被稱為“給電視真人秀節目帶來的一股清流”,并創造了同時段全國收視第三名的佳績。
共青城市市委、市政府以共青團為重要抓手,建設了5000平方米的中青數媒App產業孵化園,支持企業構建了“孵化+培訓+評估+風投+展示+交易”的發展生態鏈。
截至目前,入駐孵化項目已有66家成功“畢業”,第一批入駐孵化的27家企業平均估值增長了6倍。
南京鼓樓國家大學科技園則從產學研入手,建立對接高校和企業的平臺,讓有想法的科研工作者和創業企業充分對接。
今年5月,南京大學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發布了300多項最新創新成果,一批科技企業同時發布應用需求。做科研創新的年輕人積極性提高了,創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增加。
南京鼓樓國家大學科技園工委書記許小衛認為,搭建公共平臺讓很多以往“鎖在深閨”的技術得到了產業化應用,讓實體經濟進入高校,加快產學研融合,將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群體的創新創業的意識。
文章標簽: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