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拿走了復旦300萬元基礎研究大獎?癌癥研究最受關注癌癥—復旦—免疫—治療—研究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16-12-19 05:39:00 瀏覽:3181
????中青在線上海12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今天上午,第二屆“復旦科技創新論壇”暨第一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
????“復旦-中植科學獎”由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于2015年4月合作設立,以表彰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三個學科領域做出原創性杰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而今年頒發的首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生物醫學領域的科學家。
????今年,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以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其在人類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做出的杰出貢獻獲頒首屆“復旦-中植科學獎”。
????獲獎者詹姆斯·艾利森為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教授,他首次發現阻斷CTLA-4能夠激活免疫系統的T細胞攻擊癌細胞,同時研發出世界上第一種用于免疫-腫瘤療法的CTLA-4抗體。獲獎者本庶佑為日本京都大學教授,首次發現PD-1是激活T淋巴細胞的誘導基因,其后續研究揭示了PD-1是免疫反應的負調節因子。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注意到,兩名獲獎者所專注的的生物醫學基礎研究領域均為癌癥對抗研究。其中,艾利森的研究建議免疫檢查點阻斷可能是治療許多癌癥類型的強大策略,他參與了ipilimumab藥物研究,該藥在2011年被美國FDA批準用于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他的免疫檢查點阻斷概念發展已經改變了癌癥治療,挽救了數千人生命。而本庶佑則早在1978年就建立了從發現DNA缺失開始的類轉換重組的基本概念框架,他其后確定了一些列涉及免疫調節的關鍵分子,并發現PD-1(程序細胞死亡-1)在免疫應答效應階段的負性協同受體,并證明PD-1抑制有助于癌癥治療,抗PD-1癌癥免疫治療已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獲得批準,這種治療革新了傳統的癌癥治療,被譽為感染性疾病中的青霉素。
????評委會成員、菲爾茲獎獲得者Jones Vauhgan告訴記者,參加此次評選的3個候選團隊幾乎全部涉足癌癥治療、干預領域,且他們的研究大多得到了實際應用,“不僅僅是停留在研究層面,可應用性也非常強。”Jones說,兩名獲獎者研究的特點在于,他們并不攻擊癌癥,而是在免疫系統領域做工作,這種研究的一個好處是——可以應對發生在各種部位的癌癥。
????據悉,復旦-中植科學獎未來每年都會進行評選,只授予一人(一團隊、一項目),每三年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三個基礎學科領域中輪流評獎。獎項候選人須為在世的相關領域科學家,不限國籍,其原創性、基礎性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應能顯著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素質及精神文明,并能代表當今全球科技創新的最前沿水平。對在同一研究方向做出同等重大貢獻的學者,可共同分享該獎項和獎金。獎金300萬元人民幣,來源于中植企業集團的專項捐贈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