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創新的浙江基因浙江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16-12-26 03:56:00 瀏覽:3584
原標題:創業創新的浙江基因
經濟全球化時代,一些知名企業的動向,往往成為全球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近段時間,大洋彼岸有不少人在關注豪華轎車Karma上市后售價幾何。Karma是萬向集團并購美國菲斯科公司后重新打造的豪華電動跑車。此前,萬向已在美國收購20多家企業。這家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工廠平均年凈資產回報率超過80%,遠遠高于美國同行的平均水平。
8月9日,阿里巴巴推出的人工智能ET,現場表演模仿馬云說話,還“解說”了一段NBA的視頻。不僅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同時也是世界領先的大數據公司的阿里,新動作常常讓業界吃驚。
經濟學家或許想不到,打鐵匠出身的魯冠球能讓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成為中國企業的常青樹,甚至能在美國頻頻創造讓當地企業扭虧為盈的奇跡。自稱不懂電腦的英語老師馬云和他的團隊15年奮斗創下了紐交所史上最大的IPO,樹立了新經濟領域的又一個典范。
萬向、阿里,不過是一百多萬家浙江企業中的兩家。浙企正在國際舞臺上大展身手,浙商已成為海內外知名商幫。他們是今天浙江活力的源泉。
因為這里的經濟發展模式、創業創新活力,浙江被經濟學家稱為中國經濟的“模范生”。這個資源要素稟賦稀缺的省份,經過多年發展,地區生產總值連續20年居全國第四位,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連續15年、31年居各省區首位。
憑借靈敏的市場嗅覺和創業創新精神,浙商寫下一個又一個傳奇。創業創新,正是浙江破解發展難題的“神器”。
無中生有的創富者
沒有森林資源的嘉善,發展為一個木業大縣;沒有毛皮資源的海寧,卻建起了全國最大的皮革市場……這樣的故事,在浙江比比皆是。這被經濟學界稱作“零資源現象”。
“零資源”產業的奧秘就在一個個浙商的創富動力中。據不完全統計,沒有資源依托的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在浙江有300多個。這些農民創造的塊狀經濟成為推動浙江農村工業化的支點。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工業化初期的浙江,形成了眾多獨具特色的產業,覆蓋輕紡、皮鞋、經編、電器、小家電、打火機、玩具、領帶等眾多行業。在工業化進程中,浙江“無中生有”形成了一個個產業集群,這樣的“零資源”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形成了多個百億級產業。浙江的“縣域經濟”也因此聞名,近年來的縣域經濟百強榜中,浙江的縣市區入圍數量常居前列。
為不受資源約束,數以百萬的浙商“跳出浙江發展浙江”,創下了龐大的浙江人經濟。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國內創業的浙商所創造的營業收入規模,就接近于浙江省一年的GDP總量。而在海外創業的浙商約有150萬人。
勇闖市場的創業者
諸暨大唐鎮是“世界襪都”。80后陳仁勇是諸暨市創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這位運動愛好者去年發現了“時尚功能性運動襪”這個市場空白,立即組建研發團隊,目前已拿下了多項專利,“如今一雙時尚功能性運動襪的利潤,抵過去500雙普通襪子。”
義烏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定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如果在每個攤位前停留1分鐘,逛完義烏的市場需要1年的時間。今天,緊跟互聯網創新,義烏商人紛紛上網,網上網下同步拓展,形成了龐大的網商群體。
如果說創業初期浙商歷練出“走遍千山萬水、歷經千辛萬苦、道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的“四千”精神,那么如今全世界的浙商正用“千方百計提升品牌、千方百計保持市場、千方百計自主創新、千方百計改善管理”的“新四千”精神,迎接更為嚴峻的市場挑戰。 (下轉第四版)
?。ㄉ辖拥谝话妫?/p>
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提供的動能已近尾聲,需要推動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來延續動能。新一代信息技術便是這樣的創業創新動能之一。
以馬云為代表的新一代浙商近年來刷新了浙商群體創業創新的“顏值”,讓浙江成為中國信息經濟發達地區之一。
2014年9月,當全世界聚焦阿里在紐交所上市時,耕耘在阿里生態圈的網店店主、快遞員等8位普通人站上了敲鐘臺,他們是當下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縮影,更是浙江人激情擁抱創業創新的代表。
不久前,阿里前員工程維創辦的滴滴和Uber中國合并成為亞洲市場網約車巨頭,“海歸”丁列明創立的國內自主研發抗癌藥企“貝達藥業”正在沖刺IPO……由阿里系、海歸系、高校系、浙商系組成的創業創新“新四軍”,正在浙江這片熱土上追逐夢想。
互聯網風潮下,更多的創業創新從這里出發。
熱土背后的“守夜人”
30多年前,從義烏貨郞“雞毛換糖”開始,民營經濟就在浙江大地萌芽:溫州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個個體工商戶,改革開放后新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在溫嶺登記注冊;收購沃爾沃的吉利,成為首個上榜世界500強的中國民企……
浙江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是市場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在這里,政府“有形之手”營造了市場主體快速成長的沃土。
經濟學家對于經濟發展過程中應選擇市場主導的“無形之手”或是政府干預的“有形之手”之爭從未休止,但新時期浙江經濟增長和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的實踐表明:市場主導和政府干預這“兩只手”同時抓,可以推動經濟增長和激發中小微企業持續迸發活力。
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證明市場機制并非萬能。政府這個市場“守夜人”必須搭好平臺,營造環境,激發經濟細胞的活力。
浙江全面深化改革,向改革要紅利,進一步激發微觀主體活力。2013年開始,浙江以“簡政放權”為要求,全面梳理省級部門的行政權力,清權、減權、制權,減幅超六成;率先在網上曬出省級部門權力清單,通過“四張清單一張網”,搭建起政府履職的制度架構,努力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的省份。
浙江致力于結構調整的組合拳,推動區域經濟邁上新臺階。茶葉、黃酒、絲綢等歷史經典產業通過創新綻放新生;引導更多市場主體聚集七大萬億產業,從新興產業中獲取新動能。
七八年前,外向度較高的浙江是國際金融危機波及最早、影響最深的省份之一,但也是修復、回升較快的省份。有專家認為,這歸功于“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協調共振。
文章標簽: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