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是微電影的生命線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17-01-10 05:19:00 瀏覽:3714
隨著微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版權紛爭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意識到,微電影產業鏈發展的核心為版權問題。12月6日,在廣州舉行的互聯網影視版權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就微電影版權保護問題及策略方法進行了研討。
版權保護意識不強
內容抄襲案時有發生
“版權是所有影視作品的生命線,沒有了版權就沒有了陽光地。”據中央新影集團微電影發展中心主任鄭子介紹,我國現有各類微電影藝術節近200個,以亞洲微電影藝術節為例,今年征集的作品達3258部。隨著中國的微電影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加強微電影版權保護刻不容緩。
“微電影是應用在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內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商業定制等主題,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教授唐榕認為,微電影是互聯網催生的新興產物。據統計,2017年我國微電影產值可望達到千億元。然而,現實生活中,微電影內容抄襲的例子卻并不罕見,很多作者的作品在多個微電影頻道上播出,版權保護沒有明確的界定,與此同時,關于微電影版權保護的官司幾乎為零。
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楊春茂曾被侵權。上世紀90年代末他寫過一部電影,由于缺乏版權保護意識,沒有簽署相關的保護協議,不僅沒有拿到稿費,而且在編劇署名上也產生糾紛。楊春茂說,如今侵犯版權的事情也常有發生,如微信傳播的文章、視頻及理論觀點,許多都沒有注明作者及出處。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乃真也表示中國的版權保護意識還不強。例如,北京電影學院每年都會舉辦影視作品展,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生優秀作品參與展映和評比。然而每年在巡展時,王乃真都會發現,從電影節開始到結束,國外所有獲獎的作品,只授權組委會30天非營利性質的宣傳時間。無論是學校,還是作者本人,國外都有明確的版權保護意識。而我國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參與拍攝影像作品,雖然在劇情的敘事方面沒有嚴重的抄襲行為,但使用音樂時卻常常忽略版權問題。“無論音樂是從哪里找來的,一定要在字幕上給予明晰的體現,否則就是抄襲。”王乃真希望大家尊重音樂版權。
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總制片人張沖在演講中透露,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深受業內人士及普通百姓喜愛。該片開放版權營銷,國內收入過億元,海外收入超過40萬美元。“一部精品紀錄片,其版權收益抵得上一個電視頻道半年的廣告收入。”在張沖看來,網絡時代,認清版權就會立于不敗之地,要讓版權價值成為企業最具競爭力的資產。
應高度重視作品登記
多渠道保護微電影版權
如何對微電影進行版權保護呢?唐榕認為首先要做好作品登記。在著作權法中微電影屬于第三條第六項規定,有律師曾經說,文化創意產品應在第一時間進行作品版權登記,如果遇到侵權問題一定要保留好證據,比如音樂、電影都可以進行版權登記,而版權登記有三個途徑,第一在國家版權局網站上登記,第二在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的FORP平臺上進行登記,第三在第三方版權注冊平臺上進行登記。“做好版權登記是我們維權的基本保證。”唐榕表示。
楊春茂建議向相關的版權主管部門申請科研課題“互聯網行業版權管理政策和法律保護”,一方面從理論上梳理版權保護問題,另一方面為政府部門的行政決策提供參考。“網絡微電影的受眾主要為青少年,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循教育規律,多生產一些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作品。”楊春茂說,中國的教育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特別是大學生,要有維護他人版權利益的意識。
王乃真也認為要在加強版權立法的同時,重視版權教育。他認為,提高版權意識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要重視學生的版權教育,既要保護每一位學生的權益,也要讓他們認識到,即便是平時的練習作業也不能抄襲或者隨意使用他人作品中的元素;如果使用,應該以致敬的形式在作品中給予明確說明。王乃真還設想通過與保險公司戰略合作,加強版權保護,即保險公司從監護者的角度,與網絡影視作品的作者形成保護、監制的關系。
“版權保護是有價值的探索,互聯網影視版權,必然涉及技術創新。”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曹三省說,互聯網發展初期,具有去版權化的趨勢,互聯網流行的技術形態都是開元技術,例如安卓系統,不是被某個公司或某個主體擁有的版權,而是開放的系統。互聯網影視發展初期是否開放版權?有人認為要開放版權,完全免費,從而推動品牌的傳播;也有人認為要進行完全的版權保護;還有人希望保護部分版權,僅一部分作品可以在網絡上免費觀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產品形態應該是多樣化的。”曹三省說,中國傳媒大學相關團隊做了積極探索,2013年,該校開發出中國微視頻版權交易平臺,運用技術手段,在微電影中標注視頻水印,從而進行版權保護。據了解,所有的微電影經過該版權平臺的授權,將獲得唯一的授權碼和經過使用保護的內容版本;同時,對授權拷貝的作品,限制特定的使用時間,期限一過,網上將自動刪除該作品。
<推薦專題閱讀文章標簽: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