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成立:“創造”已經來臨!【2015最新知產資訊】
來源:人民法院報 發布時間:2014-12-25 06:21:00 瀏覽:2222
尚標導讀:近日,在北京冠方大廈,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正式掛牌成立,將預示著知識產權在越發受到重視。
12月16日一大早,來自中央和北京市30多家媒體的記者們從四面八方趕到了北京市海淀區彰化路18號。
這是一座原名為冠方大廈的四層寫字樓。11月6日,全國首家知識產權審判專門機構——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的掛牌成立,讓這里成為了焦點。
記者、專家學者、案件當事人,現場的每一個人都焦灼等待著新法院的一次庭審。
9點30分,審判長、知識產權法院首任院長宿遲敲響了一槌。(2014)京知行初字第1號,這起發明專利權無效行政糾紛案的公開審理,注定會開啟一個時代。
庭審時間縮短是最明顯的改變。宿遲告訴記者,通常情況下,這樣的案子審起來至少要兩個多小時。而當天用時僅70分鐘。
高效率審判離不開法官助理楊靜作用的發揮。事實上,早在一周前,楊靜就已經引導雙方當事人進行了證據交換和初步質證,形成了初步審查報告,并歸納了5個案件爭議焦點。庭審中,審判長將法庭調查和辯論結合在一起,就爭議焦點逐一審理。而宣讀當事人和旁聽人權利義務,核對當事人身份這些以往由法官承擔的工作,現在也都由楊靜來完成。
“將案件的審判流程管理和大部分庭前準備工作都交由法官助理負責。”這是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對這一新角色的定位。
“雖然是法官助理,但工作量一點也不比當法官的時候少。”在這之前,楊靜是北京二中院知識產權庭法官。在她看來,現在的工作特別有意義,“可以讓法官從大量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
隨后的兩天里,副院長陳錦川、宋魚水分別擔任審判長,與其余3個業務庭的庭長及法官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5個案子。
“在我們法院,院庭長不是辦辦案就行的,而是要將辦案常態化。”宿遲所謂的“常態化”具體為每周、每月都要辦案,從而逐步弱化院庭長行政管理職能。
從1993年設立一個知識產權審判庭,到2014年知識產權法院成立,剛剛過去的半年里,北京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經歷了20多年來最重大的調整。
三個中院知識產權庭被撤銷,原由各中院受理的知識產權案件已統一由知識產權法院集中管轄。
儀軍,原是北京一中院知識產權庭副庭長。一個多月前,他和其他17名法官一道,經過法官遴選委員會的層層選拔,從全市150多名知識產權審判法官中脫穎而出,成為知識產權法院法官。
按照中央司法體制改革的精神,知識產權法院人員實行分類管理和員額制,全院共設法官員額30名、司法輔助人員51名、司法行政人員15名;內設4個業務庭(立案庭、審判一庭、審判第二庭、審判監督庭),技術調查室和法警隊2個司法輔助機構以及1個綜合行政機構。
各業務庭一律不設副庭長,突出主審法官、合議庭主體地位。
“知識產權法院是在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背景下成立的。能為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作出貢獻,是法官的價值和尊榮的體現。”和儀軍一樣,很多法官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放棄了原來的職務選擇做一名普通法官,有的甚至放棄了法官身份甘當法官助理。
遴選法官平均年齡40.2歲,91%為研究生以上學歷,從事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平均為10年,近5年人均承辦知識產權案件438.5件。儀軍所在的團隊可以用“精英”來形容。而院庭長隊伍則更為“豪華”。首任院長宿遲是全國一個知識產權審判庭庭長,副院長陳錦川和宋魚水都是全國審判業務專家,審判一庭庭長姜穎是全國優秀法官。
“專業化、職業化、國際化”是宿遲理想中的知識產權法院模式。然而,作為司法改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知識產權法院注定要面臨很多問題,比如案多人少矛盾,精簡后的機構如何與其他機關相應的內設機構職能對接,法官職級待遇等等。
“未來我們將持續加大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建立提高司法救濟及時性和有效性的程序機制;探索建立確保法律適用和執法標準統一性的常態化案例機制;提升涉技術類案件的專業化審判水平……”知識產權法院猶如一張白紙,院長宿遲正嘗試著用更科學的方法來勾畫知產審判新的發展藍圖。
文章標簽: 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