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個人的研發團隊,半數以上有研究生學歷;6年間,團隊拿下了6個授權專利……陸超的團隊是不折不扣的“高富帥”:學歷高、銷售強、成員帥。南京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擁有超強研發能力的他被團隊稱為“科學商人”。 通訊員朱琳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蔡蘊琦 “不安分”的他,大一做好生涯規劃 高中一直酷愛化學的陸超在填報志愿的時候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南京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2003年,剛讀大一的陸超,內心就涌動著“不安分”。“畢業后一定要做點事情,而不是坐辦公室當白領。” 在輔導員鞠永干老師的引導下,陸超為大學的學習做好了規劃:一是要學好英語,二是不和考試成績“死磕”,學習專業理論的同時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鞠老師說,“大學期間,陸超可能不是成績最好的一個,卻一定是最會學習的學生之一。注重細節、看重實踐、步步規劃。”陸超說,南京工業大學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實踐的機會。2006年暑假,陸超憑著自己的一股干勁,擠進了“陶氏化學”暑期實習計劃,并拿到了大中華區優秀實習生的稱號。大四那年,學校組織畢業生到揚子石化的實習,在別人看來枯燥的設備流程與管路圖,陸超卻覺得十分有趣。 從擰螺絲開始,讀研磨練研發能力 不太在意分數、注重應用、喜歡實習和實踐……遇到研究生導師崔群教授后,陸超的這些想法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我的導師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他可能不太在意你發表論文的層次,但讀研三年,你一定要有實實在在的項目拿出來,要能申請到專利。”很多實驗室會為研一的學生準備現成的實驗器材,項目來了直接在實驗設備上操作。在崔老師的實驗室,研究生從擰器械螺絲開始做起,事事親力親為。“崔老師和我們討論好實驗的大致方向后,他會放手讓學生做。真刀實槍,不是模擬實驗,而是直接參與老師的項目。”陸超說,這種從零到有的訓練,讓他逐漸養成了直面困難的習慣。“當我站在創業起點時,沒有了恐懼感。”讀研期間,陸超在老師指導下先后完成了三個大型項目,積累了不少應用型成果。 高科技創業,6年拿6個授權專利 研究生畢業后,陸超回到張家港創業。經過大學7年的積累,他理清了思路。首先回鄉創業,進駐張家港國際化學工業園。陸超拉上兩位研究生同學,提升團隊的研發能力。蘇州卡耐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醫藥、化學領域的服務性開發、生產及研究業務的創新型企業,核心競爭力是研發新藥。2012年12月底,陸超帶領團隊成功開發了日本三共藥業的代號ATP-3的產品,成為國內首家開發出ATP-3產業化工藝,與日本三共藥業簽訂獨家專供協議,年采購額在2300萬元。 在團隊的努力下,近年來公司每年的銷售額都在幾千萬元。6年來,團隊拿到了6個授權專利。蘇州卡耐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開始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人物檔案 說說我的成長 忠于自己的選擇 從進入大學開始,我的很多選擇和堅持,在外人看來是很難理解的,卻足夠影響到我一生。大學四年,學校對我影響最深的就是注重創新與實踐。2003年高考以學院第五的高分進入化工學院學習,進校后卻并沒有一味將重點放在考試成績上,并非不愛學習,而是我把學習重心轉移到了專業實踐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最重要的還在于堅持。 學校這樣說 在實踐中培養創新人才 南京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百年學府,是國家首批入選“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的14所高校之一。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十分重視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計劃”入選高校,學校大力推動創新訓練計劃,推進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學校還創立“菁英人才學校”,設立大學生“創新與實踐開放基金”,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創辦科技型公司,參與課題研究和創新創業活動,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