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瞄準下一個專利“巨頭”
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時間:2015-12-22 01:53:00 瀏覽:1973
在專利保護上,有企業嘗到了“甜頭”,有企業吃到了“苦頭”。在“甜頭”和“苦頭”之外,濟南市知識產權局局長李海波在調研時還會面臨著來自部分企業的疑問:“申請專利是不是無關緊要?”
“企業對專利的第一個誤區,就是專利沒用。”李海波的調研顯示,發出這一疑問的大部分是傳統企業、中小微企業、內銷型企業。他認為,專利的申請和保護也跟企業的發展階段有關,“相對于中小企業的生存,大企業更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因為它要用專利維護自己的權益。”
專利,一個并不新鮮的詞匯,在這個經濟亟需轉型的年代備受關注。出于自身對技術革新、經濟效益的渴求,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正視專利的力量。順應這種形勢,2015年6月底,濟南市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專利梯次培育計劃”,試圖以有效率的知識產權培育提升企業競爭力。
對不同企業“對癥下藥”
“企業的發展大致分為初級、發展、穩定三個階段,我們對癥下藥,制定不同階段專利管理的不同策略。”這一思路體現在計劃中,便是具有濟南特色的“試點—貫標—優勢—示范”四級階梯工程。
“我用案例或者其他形式,告訴你專利有什么用。這是專利的啟蒙階段。”李海波將工程的“試點”比喻成學習的幼兒園階段,“在上學之前,你得有這么一個過渡階段,慢慢適應學習環境”。
“幼兒園”畢業,到了上“小學”的年紀,便是貫標工作。“我們為每個企業培訓3、5個人,教會他們人、財、物如何配合在企業建立比較完善的產權保護制度,產權保護怎么運用?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需要做?”
2013年7月份,李海波第一次去濟南一公司調研。這家以電力行業特種機器人和智能電氣產品研制為主的公司,此時的目標就是盈利,知識產權被排到了公司規劃的十名之后。他了解到企業的難題:在“863”變電站水沖洗作業機器人研發項目時,由于企業沒有在項目進展中及時監控相關專利信息而導致創新成果由他人搶先申請專利保護,這意味著項目即使研發成功,也可能因為“涉嫌侵權”而成為無用成果。在濟南市知識產權局的幫助下,該企業圍繞項目開發梳理技術要點與專利布局,建立導航數據庫,提高研發起點,加強對技術競爭對手的預警監控。2014年,該公司僅一年提交的專利申請數量就超過了此前10年的總和。
在李海波眼中,從“貫標”進入“優勢”階段,相當于專利學習從“小學”跨入“中學”。“這里的優勢是知識產權某一個點上的優勢,而不是全面的優勢。”優勢階段干什么?“我們就要教會企業做分析,做預警,分析海外競爭對手情況,這樣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干什么。”
培養下一個“國家級”示范企業
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很多企業是有過深刻教訓的。
2013年8月,李海波一行到濟南某公司調研,公司董事長說出了一直以來困擾公司的難題:公司投入巨資研發的先進項目并沒有事先檢索,待研發成功后卻發現該成果已被搶先申請專利保護,如果繼續生產,則要繳納2億美元的專利許可費,怎么辦?
李海波當即提出通過開展專利預警分析的思路爭取解決難題,同時,協調國家和山東省知識產權局助力企業渡過難關,通過對該技術進行了檢索并對該技術專利布局的分析與專利技術規避設計,使企業節省了2億美元。
通過構建四級梯次培育體系,對企業進行有針對性地培育和扶持,濟南市涌現出了一批知識產權優勢明顯的企業,列入到國家、省示范、優勢行列。這正是濟南市知識產權局希望看到的,“示范就是行業或者區域的標桿,我們希望發揮這些標桿的示范帶動作用。
好消息傳來。前不久,九陽股份入選“2015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公示名單,成為山東省唯一獲此殊榮企業。九陽在新產品開發中通過專利分析,針對核心技術進行了嚴密的專利布局和保護,累計申請專利200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200余項。
在知識產權領域,九陽的一枝獨秀并不能讓李海波滿足。在他的視野中,濟南市有19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6家省級示范企業,69家優勢企業;25家貫標認證通過及提交認證申請企業。如何培養他們及千千萬萬的濟南企業成為知識產權領域的下一個“九陽”?
他和同事們還需要努力。
文章標簽: 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