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里藏針:自主品牌拿什么打拼“十三五”(圖)
來源:中國經濟網(北京) 發布時間:2015-12-31 01:19:00 瀏覽:1862
(原標題:綿里藏針:自主品牌拿什么打拼“十三五”(圖))
借著SUV市場的火熱,自主品牌“見縫插針”地獲得了一定發展空間和利潤紅利,但將來合資車企增加SUV投放,降低價格時,恐怕將上演此前轎車的慘劇,這樣的教訓不得不警示。
一則“夏利停產”的消息近來引起關注,雖然天津一汽方面隨后澄清:夏利平臺生產線并未關閉,只關閉了夏利N3車型的生產線,而夏利N5、N7車型仍然繼續存在,但不少人還是為以夏利為代表的,正在失去的汽車回憶而惋惜。
關于夏利是否是自主品牌,仍然一直存在爭論,正反論據無非如下:夏利出身東洋基因,1984年開始以CKD的方式生產基于1983年大發Charade車型;而經過長時間的技術消化和吸收,天津一汽推出了夏利N3、A+等車型,它們也被稱為“新夏利”,并具備自主知識產權。
已故的汽車界老前輩張小虞會長,在一次采訪中曾向筆者明確表示:夏利一定是自主品牌,一方面它是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典型,具有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另一方面它對推進國內轎車消費,促進國民經濟發展,都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對于夏利是自主品牌的判斷,筆者還是投贊成票的,客觀地講,夏利車型雖然有過曾經的輝煌,但在21世紀初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未能乘勢進一步發展,而近年來隨著消費升級,夏利更是舉步維艱,這不禁讓很多人惋惜和感慨:畢竟同為一個時代的桑塔納和捷達,如今老樹新花,依然具備強有力的市場號召力。
對于自主品牌轎車何時發軔,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以奇瑞、吉利等為代表,在上個世紀90年底末,艱難地獲得“準生證”,從夾縫中求生存,把消費者與轎車的需求鴻溝拉近。進入21世紀后,長城、比亞迪、江淮等后起之秀,也不斷發展,從2004年以后,在汽車消費井噴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但從本網近期發表的文章《回眸“十二五”自主品牌與設定目標有多大差距》來看,自主品牌曾經的豪言壯語,以及要在“十二五”期間快速上量的目標,幾乎都未達成,也許是習慣了動輒30-40%的高增速,總體完成率都未能超過目標的一半。這也給自主品牌提了個醒兒:“十三五”期間的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和殘酷。
某自主品牌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較為緩慢,目前的產銷規模未能突破20萬輛,也曾經有過與外資合作的經歷。該企業高管坦承:最近五年來發展遲緩,一方面是主業不集中,分散了很多精力在房地產、金融等領域;另一方面總不能放下架子,覺得有過合資經歷,就是要高于其他自主品牌,網絡分布,產品換代和市場策略,都有偏差。這樣一席話,很值得引以為戒,接下來自主品牌如何打拼,在筆者看來,至少有三個方面要注意。
首先是別再放衛星,更不要談顛覆。一位行業資深人士曾表示:從全球范圍來看,汽車產業經歷了超過百年的發展歷程,集聚了各個時代的精英人才,汽車企業無時不刻不在“自我革命”,否則那些國際汽車巨頭也不會活到現在。相比之下,自主汽車品牌的成長歷程還很短,尤其是乘用車,不過是20年的光景,所以更要腳踏實地的攻堅。至于那些總把“顛覆”掛在嘴邊的人,既缺乏誠意,更缺乏常識。
其次是要持續深耕,避免旁騖。在汽車行業,常有一些“闖入者”,這不是壞事,說明汽車行業依然很有吸引力,但也有不少“掛羊頭賣狗肉”的主兒。2004年時,曾出現一批家電企業造車潮,回頭來看,除了比亞迪幸存下來,其他的幾乎早已鳴金收兵;而像華泰這樣的“非主流”企業,借著汽車產業拉動地方GDP的幌子,做短期套利的伎倆。
還有前面提到的某自主品牌,雖然表示要在“十三五”回歸主流陣營,但三心二意的做法,讓他們失掉了機會。反觀長城汽車,一直堅持不懈,強調“每天進步一點點”的發展理念,并形成了具有突出競爭力的拳頭車型,哈弗H6單月銷量超過4萬,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最后是要按產業規律辦事,加快綜合實力的提升。今年第四季度,幾個自主品牌紛紛對企業發展中的“里程碑”展開梳理,長城哈弗第100萬輛下線、長安汽車躋身百萬輛“俱樂部”、奇瑞汽車累計產銷500萬輛......能夠取得以上成績,值得慶賀,但更應居安思危。
自主品牌車型,目前已普遍經過1-2代的產品更替,積累了一定客戶群,企業初步形成了正向開發的制造能力。借著SUV市場的火熱,自主品牌“見縫插針”地獲得了一定發展空間和利潤紅利,但將來合資車企增加SUV投放,降低價格時,恐怕將上演此前轎車的慘劇,這樣的教訓不得不警示。
文章標簽: 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