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與“拼牌”的中外電動車
來源:中國電動車 發布時間:2016-01-20 03:00:00 瀏覽:1560
從比亞迪的秦,到特斯拉,從寶馬i3和i8到北汽ev150和ev200。各種電動車廠商拼著自己的高科技名詞,也拼著自己的銷量。但是實際銷售中的差異,卻是天差地別。
國產車是“拼牌”的時代
電動車單獨搖號,電動車免搖號,電動車放號x萬等等消息充斥著各個一二線城市,這點在上海最為明顯,有些數據甚至說上海占據了比亞迪秦整體銷量的60%以上。確實,在上海這個限車限牌的地方,不用搖號就能買車確實是有著太大的吸引力,而且還享受國家一級政府的相關補貼,這就讓精通計算的上海朋友趨之若鶩。但是這個現象真的是兩性健康的么?
比亞迪秦只是一個縮影,其實秦所代表的是目前國產電動車的一個縮影,很多夏季續航150公里,冬季續航60-80公里的電動車在牌照政策以及價格政策的雙重作用下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各地的牌照政策確實讓中國的電動車產業有了“飛速”的發展,從汽油機都沒完明白的程度直接到達了純電動車的階段,可是這種飲鴆止渴的方式真的對中國的電動車產業發展有好處么?
續航里程的問題是國產電動車最大的阻礙,而與電動車配套的設施嚴重缺失是阻礙電動車發展的最大問題。
在國內“強行超車”的政策指導下,產生目前的國產電動車“拼牌”時代的到來是必然的。
反觀國外的進口電動車,更多的是做“品牌”而不是“拼牌”
進口電動車的“品牌”營銷
目前國內的進口電動車市場上,最出名的,就是特斯拉,寶馬i8以及i3,其實想想,國內似乎也就這幾種進口電動車。
這些電動車更多的是在做品牌的營銷,因為這三款電動車與國產電動車的價格差距確實比較大。就算算上政府與國家的補貼,這些車的價格也是不菲的,購買這些車型的消費者,更多的是大眾眼中的“土豪”。
對于這些消費者來說,很多難題在他們眼中都難度都降低了不少,他們購買這些車型更多的都是為了滿足面子上的滿足。我不能說第一批訂購特斯拉的車主都是為了自我的營銷,但是借助特斯拉進行營銷的“土豪”真的不在少數。這也就是品牌的效應!
“品牌”與“拼牌”,一字之差,卻有著天壤之別,不同的維度面對不同的消費者,不同的賣點面對了不同的人群,這也就是目前中國電動車企業與國際電動車企業之間的差距。什么時候購買國產電動車也能有品牌效應了。也就算是中國電動車里程碑式的問題了。
最后聲明:
對于中國品牌的電動車,很多都是在為了掙到國家的補貼金額而進行“緊急研究”。國家現在的利好政策也確實起到了作用,例如今年的上海車展上,共計30于款電動車或者新能源車型亮相,這其中不乏一些本土優秀的電動車出現,而這些車輛在最開始的時候,也不是處處盡如人意。但是經過快速的發展,確實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不論是續航能力還是整車的穩定性。而“拼牌”也正在向“品牌”轉移。
最后希望中國品牌能夠越做越好,早日出現特斯拉這樣的品牌。
文章標簽: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