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本土品牌不是企業私事
來源:長江日報 發布時間:2016-01-22 05:19:00 瀏覽:1647
昨日上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外通報了35家涉嫌在食品中違法添加罌粟殼的餐飲服務單位,名單中包括兩家安徽的“周黑鴨”經營店。知名的武漢品牌“周黑鴨”上了黑名單?這條消息迅速在朋友圈轉發,也在兩會討論中引起代表委員熱議。
經媒體記者核實,“周黑鴨”品牌遭遇了“李鬼”。當天下午2時,武漢周黑鴨發布聲明,稱兩家罌粟殼“周黑鴨”門店與武漢周黑鴨公司沒有任何關系,其官網上顯示,該公司在全國11個省份開設有門店,但其中并不包含安徽省。與會代表就此展開討論,紛紛出謀劃策,提醒企業主動應對問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這是企業應對輿論危機的反應,但反映的問題具有一般性。以“周黑鴨”為名的山寨經營店四處開花,不只是這次通報中才出現的情況,常年來的打假、起訴疲憊不堪,耗費不菲。這也并非“周黑鴨”一家企業的遭遇,以點帶面,也暴露出市場存在的一些亂象,讓更多人看到本土品牌的成長經歷了怎樣的曲折。
品牌經營需要時間,毀掉卻可能是瞬間的事。企業在市場中摸爬滾打,生生死死,本是市場競爭淘汰的過程;但企業因假冒、違法而蒙受損失,法律和監管層面就需要作出反應。企業在“兩會”上拋出了問題,向外界和政府求援,就不再是單打獨斗式的維權。如何呵護本土品牌,成為一個“兩會”議題,值得各方討論。
“兩會”是議政平臺,各行各業表達聲音,一些聽上去像是行業“私事”,但與這個城市的發展,與多數人的生活構成直接關系時,就成了公共問題。“周黑鴨”的遭遇,提醒代表、委員觀察本土企業生長過程之中,遇到了哪些麻煩,哪些問題可以通過政府幫助,哪些問題敦促立法層面的完善,正是要放到“兩會”上進行充分討論的。
“兩會”集納問題,研究和推動決策,鼓勵各行各業“吐苦水”。最大程度上實現多方參與,就能打通交流障礙,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文章標簽: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