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打造:一手市場,一手文化
來源:新京報 發布時間:2016-04-01 06:08:00 瀏覽:1120
L’éCOLE Van Cleef &Arpels 梵克雅寶珠寶及腕表學院,學員親身體驗學習珠寶制作工藝。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展出的美國抽象藝術家Richard Artschwager的個人作品。
我們常常在思考,時尚品牌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它們或許能帶給我們美的享受、舒適的體驗抑或是品位的象征,甚至有的時候是引發的一個熱點話題,但支撐一個品牌經歷時間的洗禮,仍然歷久彌新的一定是品牌背后對品質和文化的堅持。因為人們的審美、對體驗的要求、關注點都會變,但在萬變中維持不變的是對于美、品質和文化內涵的追求。
品牌要生存,市場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說,但時尚品牌追求的遠不止是當前的利益和市場,它們要長遠發展,就要保持品牌文化價值的一以貫之,所以我們才能看到許多品牌經過上百年的發展,仍然保持著蓬勃的生命力。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時尚品牌不只是關注市場、營銷,還愿意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與品牌DNA契合、與品牌文化相關的事情上。有人會說時尚品牌做這些事情其實也是在為品牌營銷服務,但當一個品牌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做一件不會帶來直接商業利益的事情,并堅持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這也是極其難能可貴的事情。
并且一些時尚品牌成立的藝術基金會,做的展覽在活動內容、方式上和品牌沒有任何商業關系,不僅保證了基金會的專業運作,還大大減少了品牌的“功利”色彩。比如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自1984年成立以來,收藏了1000多件藝術作品,策劃和舉辦了多場藝術展覽,這些活動內容和形式都與卡地亞沒有商業關系,從而無需考慮商業利益和回報,在專業運作上就擁有更大的空間。
又或者像勞力士,通過支持一批精心篩選的藝術家和藝術活動,協助藝術家們成就卓越。此外,勞力士還積極推動高爾夫、帆船等運動的發展,支持杰出的運動員,舉辦各項運動賽事,這些事情看似都與勞力士的市場銷量無關,但通過與藝術家、運動精英的密切聯系,賦予了品牌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國外時尚品牌代表的是自己國家的文化和風格,但來到中國之后,也會著手保護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比如Prada基金會就不只是支持修復意大利的藝術作品,還在中國上海修復榮家老宅;MCM曾經攜手五位藝術家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旅”絲巾設計系列,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元素,引起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關注;又或者像腕表品牌寶珀從潛水腕表角度延伸出“心系海洋”全球公益事業,通過舉辦海洋攝影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等,為海洋公益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品牌做的這些事情并不是無用功,看似不關乎市場,但只要將眼光放長遠,就會發現這些事情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文章標簽: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