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品牌多收了“三五斗”
來源:南方日報 發布時間:2016-04-07 02:38:00 瀏覽:1557
原標題:自主品牌多收了“三五斗”

比亞迪今年連推兩款純電動車
在宏觀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大背景下,車市也進入了微增長的常態,那車企盈利情況如何?
日前,多家車企的年度財報相繼出爐,上汽、長安、北汽、廣汽、比亞迪、吉利、江淮、金杯等車企2015年營業利潤均有較大幅度提升。其中,比亞迪的凈利潤增長率高達551.28%,遠高于其他企業,位居榜首。
不過,車企間的兩級分化越發明顯,盈利能力差距更為明顯。其中,得益于SUV市場的爆發式增長,自主品牌盈利能力明顯大幅提升。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也推動部分車企利潤大幅增長。
分析指出,中國車市增速雖然出現了大幅下滑,但得益于龐大的體量,仍然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場。車企僅需抓住消費趨勢,滿足消費端需求,便能在競爭中取勝。
市場“淘汰賽”進入中后段
據上市車企公布的股東凈利潤數據,上汽、長安、北汽、廣汽、金杯等車企的凈利潤較2014年相比,均有較大幅度提升。
3月31日,金杯汽車年報顯示,去年實現營業收入46.38億元,同比下降9.88%,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75萬元,同比增長125.00%。其中,在第四季度,汽車整車行業平均凈利潤增長率11.79%,而該車企的凈利潤環比前一個季度增長了552.01%。
與利潤大幅提升的車企相比,部分經營不善的車企則在泥潭中越陷越深。一汽轎車年報顯示,去年實現營業收入266.64億元,同比降低21.25%;實現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5295萬元,同比降低64.75%;實現歸屬于股東的扣非凈利潤3662萬元,同比降低74.96%。
市場人士指出,在整體車市逐步進入買方市場后,穩增長、調結構仍然會是當下的宏觀主題,誰能緊跟當下消費潮流,才能在市場站穩腳跟,市場淘汰賽經過兩年的預熱,已進入了比拼綜合實力的中后段。
自主品牌加大投入“改頭換面”
從上市公司報告中可以看出,自主品牌在過去的2015年可謂表現不俗。以廣汽集團為例,在總體產銷漲幅為4.54%和10.86%的情況下,旗下自主品牌傳祺實現了產銷52.46%和61.64%的漲幅,自主品牌對于廣汽整體盈利能力的貢獻可見一斑。
而江淮汽車之前發布的業績預告也顯示,去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65%左右。與追溯調整后的上年同期數相比,將增加60%左右。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2870萬元,每股收益0.41元。
分析指出,自主品牌財報靚麗,主要得益于在市場中緊握消費趨勢,并不斷地加大了研發投入力度,逐步改善之前市場印象。據悉,上汽集團以11.14億美元的研發投入躋身世界車企研發投入20強,排名第19位,為國內首個進入這一榜單的車企。此外,吉利、廣汽、眾泰、比亞迪等多家企業也在汽車發動機、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領域加大了研發力度。
新能源汽車給業績“充電”
在靚麗的業績數字中,比亞迪的551.28%的凈利潤增長率,成為一道風景線,這得益于其新能源汽車的貢獻。
數據顯示,2015年比亞迪實現營收800.0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7.48%,汽車及相關產品、手機不見及組裝、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這三大業務占公司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1%、41%和8%。
其中,汽車及相關產品業務的收入約人民幣4065.5萬元,同比上升46.06%。而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約人民幣1934.2萬元,同比增長約1.64倍,占總收入的比例增至24.17%,成為公司重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
而金龍客車財報預告則顯示,2015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7223.27萬元至54679.57萬元,同比增長90%到120%,其中主要得益于新能源車銷售收入大幅提升。
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業務不再是車企利潤黑洞,開始轉變為企業主要的利潤來源。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增量市場,國家給予新能源汽車的大力度補貼,正不斷刺激著新能源汽車市場進一步升溫。
文章標簽: 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