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對侵權說不,為創新護航
來源:浙江日報(杭州) 發布時間:2016-04-12 03:03:00 瀏覽:1505
(原標題:對侵權說不,為創新護航)
將他人的企業或產品名稱設置為指向自己網站的百度推廣鏈接的搜索關鍵詞,可以嗎?我省法院的判決是“不可以”:對于這種利用他人的企業或產品名稱吸引網絡用戶注意力,進而攫取他人客戶資源的行為應當給予否定性評價。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省法院知識產權審判怎么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4月11日,省高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省法院知識產權案件審判的相關情況,同時發布2015年浙江法院知識產權十大保護案件和十大調解案件。
案件數飆升
專利爭奪激烈
近年來,我省知識產權案件數量呈飆升狀態。根據省高院民三庭負責人介紹,2015年浙江法院新收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16999件,審結15668件,分別比上年上升23.2%和14.7%。今年一季度,全省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收案4975件,同比上升60.48%;結案2730件,同比上升20.85%。
數字飆升的背后,說明浙江的經濟形態正在發生嬗變。2015年,我省法院新收專利糾紛2118件,其中發明專利糾紛210件,分別比2014年上升46.1%和66.7%。“專利糾紛增長迅猛,說明經濟轉型升級在加速,企業對前沿核心技術的爭奪越來越激烈。”省高院相關負責人解釋。
案件數量增加的同時,大標的案件也在不斷增多,2015年訴訟標的額超過1000萬元的案件12件,超過500萬元的案件61件,分別比上年上升50%和13%。
“以前,法院收的案件中,比較多的是KTV里播放的歌曲未經授權,侵犯版權;小超市出售的商品是假冒的,侵犯商標權之類的案件,去年和今年一季度表現出來的趨勢,和以往很不一樣。”省高院相關負責人說。
司法保護
制度不斷創新
前段時間,擁有1800多家會員企業的中國歐盟商會的知識產權工作組成員和歐盟使團官員共同組成專家評審組,對全國各省市在知識產權透明度、效率、合作機制、威懾力和公正性等5個方面進行評分,浙江由于在知識產權工作透明度、公正性等兩方面的突出表現被授予“知識產權友好獎”。
司法領域維權成本高、周期長,是制約知識產權保護發展的“瓶頸”。浙江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專利“訴調對接”嘗試。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12月,省高院會同省知識產權局正式印發《關于建立專利民事糾紛訴調對接機制的指導意見》,在全省10個設區市及義烏市全面推進知識產權糾紛訴調對接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累計辦理專利訴調對接案件2000余起。
知識產權審判,專業性強。我省法院推行了“專業陪審員”制度,從知識產權、工商、版權等部門挑選專家,充實專業陪審員隊伍。專業陪審員往往有能力直接主持案件調解,大大節約了司法資源。據統計,2015年我省法院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陪審率達87.5%,其中專業陪審員共參與審理3675件。
據了解,我省目前建立了涵蓋機械、化學、軟件、網絡信息通信等11大類學科的省級技術專家庫,一旦有相關疑難案件發生,法院可以找到合適的專家,請他們給出專業意見,技術類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審判質量也因此更有保證。
“第三方”介入
訴調對接透明多元
傳統的知識產權訴調對接機制中,對接分散、機制不暢、人員保障不夠充分。如果是普通的案件,“老娘舅”說說理,矛盾就能化解,但知識產權糾紛,是不是構成侵權,損失怎么估算、賠多少,都需要更加專業的判斷。
省高院和省知識產權局合作,引入社會力量,共同打造“專業的第三方獨立司法公益平臺”。通過引入“第三方平臺”,以避開缺乏透明度、司法定位過于突出、行政色彩濃厚等弊病。“我們希望在強化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主導作用的同時,能重塑知識產權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省高院民三庭負責人說。
2015年7月,省高院聯合省知識產權局、國家互聯網協會等單位在義烏市開展國內首家知識產權糾紛專業調解第三方獨立公益平臺的試點工作,從行政主管部門、行業專家、資深律師等具有豐富知識產權從業經驗的人員中遴選出來23名調解員,處理訴調對接案件409件,調解成功202件。
此外,我省在寧波還進行了“知識產權綜合運用與保護第三方平臺”的試點。這一平臺具備知識產權訴調對接、知識產權運用轉化、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信息和知識產權宣傳研究等工作機制。
“今年,我們將繼續完善原有的訴調對接平臺,進一步規范具體操作流程,拓寬與相關部門的合作空間。”省高院相關負責人說,此外還會把握司法改革這一有利契機,推行更多改革,以完善知識產權審判權力運行機制,使知識產權審判流程更合理高效。
文章標簽: 商標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