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商標“咬人” 背后的商機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12-05-17 07:41:00 瀏覽:2382
時下,幾乎所有的制衣廠生產的襯衫、背心,其商標都放在后頸部。這些商標采用的多是容易使人皮膚瘙癢的質料,皮膚癢癢,便忍不住要抓,有時越抓越癢,以致把頸部皮膚抓紅、抓破。因為筆者先前有了多次這樣的經歷,所以后來只要買了內衣,第一件事就是拆去這“咬人”的商標,但有幾次都拆壞了衣服,很是讓人心疼。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類似上述這種因“小事”而煩人的商品還有很多:筆者前不久患了一次感冒,醫生給開了一瓶中成藥。誰知擰開瓶蓋后發現,瓶子口內還用軟木塞密封著,取出剪刀,先在邊上劃了一圈,希望能將木塞夾出,不料夾的時候竟將木塞擠進了瓶里,這時變換多個角度試著是否能將藥片倒出來,半天也沒倒出一粒來。
還有一次,和幾位朋友在飯店小聚,一瓶防偽包裝很好的白酒瓶卻怎么也打不開。自稱開瓶老手的朋友又是用手摳,又是用牙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濟于事。萬般無奈,干脆用醫生敲針劑的辦法把頭敲掉它算了,此法倒靈,著力下去,瓶是開了,不過不是預想的部位,而是開到了瓶子中間,酒也流了一地,這位朋友的手背還劃出了血,真不知道這種包裝是防“偽”還是防“喝”。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缺憾真是不少,筆者不由得感嘆,生產廠家為什么就不能將這些商品在細節上改良一下,讓消費者使用起來更方便呢?是一些廠家無心改造,還是無法改造?恐怕還是無心的多。
筆者認為,這小小的缺憾,卻事關市場得失,這里面充滿了商機。對生產廠家而言,也就意味著市場利潤,乃至生存。若生產廠家肯做有心人,處處以人為本,多從方便消費者的角度去考慮、設計和生產,事事多為消費者著想,產品質量好,服務又周到,又何愁產品銷售不旺呢?但愿我們的生產廠家能夠從這里獲得一點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