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魅族vs高通,中國手機廠商該如何應對專利問題
來源:鈦媒體(北京) 發布時間:2016-07-01 02:50:00 瀏覽:1570
(原標題:魅族vs高通,中國手機廠商該如何應對專利問題)
摘要: 6月27日,高通提交對魅族的起訴狀,原因是魅族侵犯其3G、4G通信技術專利。魅族媒體溝通會聲稱:魅族承認使用了高通專利,但說高通這種專利可以先使用再談判,只是由于談判時由于高通的專利收費不透明、不合理,談判沒有誠意等原因導致談判不成功。

一言不合就上法庭!
6月27日,高通提交對魅族的起訴狀,原因是魅族侵犯其3G、4G通信技術專利。魅族媒體溝通會聲稱:魅族承認使用了高通專利,但說高通這種專利可以先使用再談判,只是由于談判時由于高通的專利收費不透明、不合理,談判沒有誠意等原因導致談判不成功。
高通VS魅族,鹿死誰手?
專利侵權是一個復雜的案件,存在的尺度和分歧比較大,仗勢欺人和專利蟑螂現象時有發生,鹿死誰手很難預料。
魅族副總裁李楠透露魅族與高通在談判中直指出高通存在的問題:
高通利用其自身在通信行業相關專利和產品的壟斷地位,所提出的有關專利許可條件和專利費計算方法,只是高通單方面的商業要約,不具備強制性;
高通的條款是不公開不透明的,無法保證市場的公平和公正;
高通的專利許可機制的另一個被用戶質疑的地方,手機存儲容量增加的部分都需要付出專利費,而這部分費用最終也會轉嫁給消費者。
高通在談判不順利的情況下,一言不合就把魅族告上了法庭,這是沒有誠意的談判行為。
在高通方面,對于高通對魅族的訴訟案,高通執行副總裁、總法律顧問唐•羅森博格表示,
“高通的技術是所有移動終端的核心組成部分。魅族選擇在未獲得許可情況下使用這些技術,不僅違反法律,而且對那些誠信經營、尊重專利權的被許可廠商更是不公平的,最終必將損害移動生態系統和消費者的利益。”
對于魅族所提到的不公平等情況,高通公告稱,魅族不公平地利用高通的創新來拓展其業務,并拒絕向高通支付使用其有價值的技術的費用。與此同時,目前已有超過100家中國公司接受了上述整改方案條款,其中包括最大的幾家中國手機廠商包括了華為、小米、聯想、酷派等公司。
聯發科申請的專利不是用來作為營收模式的,而公開資料顯示,高通營收三分之一來自專利。而且在對于高通的芯片收費模式,聯發科也是不贊同的,按照整機收費這種模式本身就不合理。
業內人士認為,當通訊模塊變成智能手機成本中越來越小的一部份時,僅持有3G/4G專利的高通,還堅持按照整機出廠價格來收取專利費的做法,顯得過時與荒謬。
高通的專利費到底有多高?中國廠商真的想交“保護費”?
為什么魅族不愿意給高通交專利費?事實上,高通和中國手機廠商的專利問題并非魅族個案,大部分手機廠商都不愿意交專利費。“原因在于太貴,貴到難以想象。”大部分業內人士對此都有著同樣的答案。
根據高通的協議,對于面向在中國銷售使用的品牌設備的3G、4G必要中國專利的授權,高通將對3G設備(包含多模3G/4G設備)收取5%、對不執行CDMA或WCDMA網絡協議的4G設備(包含3模LTE-TDD設備)收取3.5%的專利費;每一種專利費的收費基礎是設備銷售凈價的65%。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部2000元的手機,需要繳納2000元 x65% x 5% = 65元的專利費。而目前市場上該價位的手機都是超性價比,很多廠商微利潤甚至虧損銷售,高通按照整機收取的專利費雖然打了折,依然是沉重的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高通財報數據顯示,中國是高通最大市場,上一財年為高通貢獻了53%的營收,共計252.8億美元,但反觀手機廠商的利潤情況卻天差地別。
根據市場咨詢公司CanaccordGenuity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三星占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的23.9%,蘋果占17.2%。但從利潤來看,蘋果卻占了全球智能手機利潤的91%,三星僅占了14%。兩家企業的利潤合計占了整個產業的105%,因為大部分智能手機企業均出現了運營虧損。
另一方面,魅族反抗的背后還源自于高通正逐漸失去對中國手機廠商的威懾力。
在2015年上市的處理器中,高通高端的驍龍810發熱嚴重,而中低端的處理器采用公版的A53核心,性能要弱于競爭對手MTK。
中國主要的手機廠商華為、小米都在自己設計芯片,華為常年不用高通,而小米年初拿下了聯芯,低端已經不用高通。同時,最近魅族和樂視都選擇了MTK的芯片,中國手機廠商都在尋找替代品,專利費“拖一拖等一等”也就正常了。
如何優雅打贏手機專利戰?
專利這個鴻溝,阻礙了不少國產手機廠商向歐美市場進軍的決心,這的確讓人很無奈,因為專利儲備是需要長時間積累的,那我們該如何能優雅的打贏這場手機專利戰呢?
中國科技巨頭集體打造的專利庫
最新的報道稱,華為、中興、聯想、小米等眾多中國科技巨頭正在通過授權協議、收購,以及自主研發等方式來擴大專利庫。
中國科技巨頭集體打造的這個專利庫,可以更好的狙擊蘋果、三星等公司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而在中國市場的開拓上,蘋果和三星也遇到了越來越多的阻力,比如近日出現的iPhone 6侵犯100+手機的外觀等。
為了在國際市場抵御三星、蘋果,目前華為、中興都在積極的加強研發,加深自己的專利儲備,而日內瓦的全球知識產權組織表示,根據國際《專利合作條約》,去年華為是最大的國際專利申請者。
華為希望通過加強研發支出來應對競爭對手。過去5年,華為北京的智能手機天線設計團隊擴大了10倍,達到約50名工程師。一名員工表示,這一團隊每年能申請4到5項新專利。而這只是華為的多支手機天線設計團隊之一。
拋開華為、中興這樣的專利大戶,小米也在積極進行專利儲備,之前花了很多錢購買Intel和微軟等相關專利,而聯想也是如此,2014年以29.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也是奔著專利去的。
重視專利,重視專利維權
一個案例:深圳市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初創公司出人意料贏得一個官司,禁止蘋果在北京市場銷售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因為它聲稱在中國擁有相關的外觀設計專利。
又一個案例:華為在美國起訴三星,稱其侵犯了它的11項手機專利權。
據知情人士說,今年早些時候,蘋果與華為達成了一個授權協議,蘋果開始向華為支付專利使用費。不難看出,在中國,監管機構越來越堅定地要求外國公司按照北京的游戲規則行事,專利也在其中扮演了一個角色。
從華為到中興,再到聯想,中國科技巨頭正在通過授權交易、收購和加大研發投入的方式獲取專利權——這可能預示著蘋果和三星不僅將在中國面臨更多的法律挑戰,在境外也是如此。
仍然比不上蘋果,但我們要讓差距縮小
其他中國智能手機廠商,比如小米,則在從西方競爭對手那里購買專利。上個月,小米同意購買微軟約1500項專利。小米希望有一天可以不僅僅在印度和巴西這樣的發展中市場銷售產品。
分析師稱,小米在知識產權方面還不夠強,無法擴張到美國這樣的發達市場。要在智能手機市場取得成功,需要的不僅僅是在專利和研發上投入更多資金。小米公司去年在中國和海外總共提交了3738項專利申請。2014年這個數字是2045項。
中興通訊擴大其專利儲備、研發和銷售隊伍。從研究公司Canalys的數據來看,目前中興已成為美國第四大智能手機制造商。但是今年早些它在美國政府那里遇到了貿易問題,現在它正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最近,國家又將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十三五”規劃納入了20項重點專項規劃之中。這表明國家對于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重視已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國的手機整機廠商,應該從基礎技術的研發和發掘,建立自己的專利庫,形成自己的知識產權,才能在產業談判中獲得談判地位。
文章標簽: 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