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晴的時候買把傘(品牌論)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發布時間:2016-07-04 02:46:00 瀏覽:1623
兩年前,筆者去上海出差,路過一個十字路口時,看到有人在吆喝著賣雨傘,抬頭仰望,晴日當空,應該不會下雨吧?于是繼續前行。然而,不過5分鐘光景,突然風雨大作,此時抱著一大疊文件的我迅速跑回那個路口,然而,剛才那些雨傘卻早已被搶購一空。
看來,在天晴的時候買把傘很有必要!
目前,中國品牌的成長正處于“太陽升起”的階段,幾乎每個時段都會有捷報傳來。比如最近,據俄羅斯分析機構Avtostat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銷量實現1.33萬輛,同比增長9%。根據調研機構IC Insights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手機廠商出貨量全面爆發,全球12強中占據8強。英國造船、海運分析機構克拉克森也發布報告稱,今年年初到4月底,全球造船市場114艘船的訂單中59個被中國造船企業拿走,市場占有率超過韓國和日本成為第一……
當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局勢的演變將中國品牌放置于風口的時候,作為世界經濟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中國品牌除了奮力前行之外,更需要檢視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對未來所可能出現的困難做好準備和預案——只有在陽光普照的時候買一把雨傘,才能更好地撐起未來。
我們需要清醒認識到,在世界進入“品牌經濟時代”的當下,中國品牌仍然處于弱勢地位,且有諸多隱憂。從國際市場格局來看,目前,發達國家20%的強勢品牌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在聯合國統計的440種重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81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但是在國際品牌集團發布的2015年度全球最佳品牌百強榜中,中國卻只有華為、聯想兩家企業入圍,且分別位列88位和100位,排名靠后。這說明中國制造優勢還遠遠沒有轉變為品牌優勢。
同時,品牌作為消費者心目中的“指南針”,其根本價值要體現在消費上。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1萬億元,同比增長10.7%。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然而,在中國產能過剩,國產產品大量積壓的情況下,中國消費者卻大量購買國外商品,海外購物方興未艾,跨境電商大行其道,連日本的馬桶蓋都被瘋搶,而諸多中國品牌卻乏人問津。這值得我們反思,為何消費者對國產品牌如此不信任?
如今,在消費引領的經濟新常態下,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已經告別過去的價格主導模式,轉移到品牌化、個性化、高附加值的創造主導模式之中,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發展,而這正是我們所缺乏的。
應該說,目前世界級中國品牌的打造,已經初步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高鐵、核電、智能手機等也相繼成為中國品牌的范例和“增長極”。然而,面對中國品牌的整體狀況,我們需要增強問題意識和危機意識。畢竟,一兩個行業撐不起中國品牌這面大旗,形成全方位的“中國品牌集群”才是我們應該達到的目標。
天空不會總是艷陽高照。對于當下發展勢頭良好的中國品牌而言,準備好雨傘,方能遠行。
文章標簽: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