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用品牌創造裂變
來源:中國質量報 發布時間:2016-07-06 02:11:00 瀏覽:1887
記者近日在浙江麗水調查發現,這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級市,通過創建綜合類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以統一品牌形象面向消費者。不僅讓好產品賣上好價錢,而且帶動了全區域“生態精品農業”發展,讓農業供給側改革落到實處。
創牌不到兩年,“麗水山耕”聲名鵲起。目前加入其中的當地農業企業有142家,涉及當地9大農業主導產業,至今實現銷售逾11億元,產品平均溢價30%以上。
“靠弱小的單個主體去打響品牌實在是太難了”
麗水地處浙南山區,境內崇山峻嶺,有“浙江綠谷”“華東氧吧”之譽。如同地名一樣,天賜秀山麗水,孕育物產眾多。近些年來,麗水市依托當地資源稟賦,走生態精品農業之路。全市涌現出4100多個生產經營主體,2800多個品牌商標。但是,國家級農業龍頭只有1家,著名商標屈指可數。
“靠弱小的單個主體去打響品牌實在是太難了,人力、財力、物力,樣樣都缺。”麗水市一些農業企業經營者說,創品牌要宣傳,要包裝策劃、要大量資金,還要專業的品牌營銷人才。一方面,看到了消費者對“品牌農產品”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是眾多弱小主體單打獨斗創牌的無力感。生產的產品難以與消費者形成對接。
麗水意識到,實施品牌化,不僅僅要引導生產主體創品牌,當前更需要政府直接參與創品牌。他們邀請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策劃,創建一個覆蓋全市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并構建起一套比較科學、完善的“母子品牌”運行模式。實行農業企業子品牌嚴格準入和農產品溯源監管。
2014年9月,“麗水山耕”正式亮相后,在政府強力推動下,快速在浙江及周邊省市叫響。通過不斷提升母品牌“麗水山耕”的影響力,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降低生產主體進入市場的成本,實現子品牌產品溢價,走活擴大農產品有效供給之路。
“現在做農業,人們都用羨慕的眼光看我們”
“麗水山耕”的運作方式是,麗水成立麗水市生態農業協會,由協會注冊“麗水山耕”商標,并委托國有獨資的麗水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運營,使得“麗水山耕”既體現了政府背書的權威性,又有行業的約束性,同時不失市場主體的靈活性。
麗水農業投資發展公司總經理徐炳東說,設立“農投公司”的目的就是圍繞“生態精品”的發展定位,構建農業公共服務體系,而“麗水山耕”就是政府為生產主體提供的一種公共服務。一方面,運用政府宣介推廣品牌的獨特優勢,比如舉辦“麗水生態精品農業博覽會”等活動,不斷提升“麗水山耕”品牌影響力,帶動子品牌產品價格增值。
另一方面,從各類農產品供給側的各個環節,比如,標準化生產、信息化服務、金融化支撐、電商化發展等方面,“農投公司”以投資參股等方式,與麗水藍城農科檢測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市場化的全產業鏈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大大增強了農產品供給側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麗水山耕’讓我們的農產品搭上溢價的班車。”麗水百味農業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小方說,以前他打“浙百味”牌子生產“三年老姜”,“生態蓮子”,盡管品質優異但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就是不相信,好產品賣不上好價錢。加入“麗水山耕”梯隊后,價錢一下漲了三、五倍,還供不應求。
陳小方說,有了廣闊的市場銷路,我們就把更多農戶組織起來,讓更多田地改種市場對路產品。農戶的收入也水漲船高。“過去做農業,人們用同情眼光看我們,現在都用羨慕的眼光看我們。”
“麗水山耕”啟示: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正當時
“麗水山耕”創造的裂變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浙江高層連續多次作出批示,要求進行總結推廣。春節前,浙江省政府專門組織召開“農業品牌大會”,進行研討交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陳劍平說,當前農業供給側的突出矛盾是無效產能過大,造成農產品滯銷,而有效供給不足。“看著東西挺多,想要的買不上。”陳劍平說,品牌化就是按照消費者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是現代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其內涵與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完全一致。
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云博士說,我國農業的根本特點是“多、小、散”,牌子眾多,能叫響的少。大量農產品只有商標,沒有品牌,小打小鬧,好產品賣不上好價錢。產業發展缺乏核心競爭力,也難以滿足消費需求的變化。“‘麗水山耕’的特殊價值,恰恰在于充分發揮了政府在品牌建設中的作用。讓我們看到了一條可具推廣的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道路。”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三農部部長顧益康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就像一張漁網,有著方方面面要改的“網眼”,需要有系統觀、統籌觀、發展觀來看待改革。從“麗水山耕”的實踐情況看,這個區域公用品牌就像供給側“漁網”上的總繩,總繩一牽,“網眼”跟著動,使供給側改革收到了“綱舉目張”的效果。
“現階段,農業品牌化應該主攻‘區域公用品牌’,以此帶動企業品牌迅速成長。”浙江省副省長黃旭明認為,“雙商標制”是中國農業品牌化的有效路徑和方法。
國務院近日出臺的《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指出,發揮好政府、企業、社會作用,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著力解決制約品牌發展和供需結構升級的突出問題。胡曉云認為,在農業供給側改革方面,政府推動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正當時。
文章標簽: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