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因為版權問題大意失荊州的跨國企業top10
來源:成功營銷 發布時間:2016-07-06 08:23:00 瀏覽:1878
這幾天,有關New Balance(下稱NB)新百倫商標權的二審失敗一事甚囂塵上,法院裁定NB不僅不能再使用新百倫的名稱,還要向原告支付500萬元賠償。NB表示對結果失望,聲稱該結果與發達世界對知識產權的理解相悖。其實不光是NB ,有許多跨國企業,都因為品牌/版權糾紛的問題,在中國水土不服過,即便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眼下要想爭奪中國市場,還是入鄉隨俗,愿賭服輸吧。
接下來,我們我們盤點一下這些年,因為品牌/商標/版權問題,在中國水土不服大意失荊州的跨國企業TOP 10:
TOP 10 Kappa
在中國俗稱叫“背靠背”,這個意大利品牌進入中國的時間不算太久,最初品牌形象還是十分高大上的,紅火過好幾年。不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竟然出現了許多傍大牌打擦邊球的品牌,諸如什么“面對面”,最關鍵的是,在商標糾紛中,面對面還贏了官司。如今卡帕在中國市場仿品無數,其江湖地位,不說也罷。
TOP 9 捷豹路虎
捷豹路虎針對江鈴汽車陸風X7侵犯其攬勝極光車型有專利保護的外部設計一事,在北京提起了法律訴訟,但最終法院判定捷豹路虎和被告江鈴汽車相關車型的外部設計專利均為無效。
而與此事件類似的是多年前,菲亞特克萊斯勒曾輸掉針對長城汽車抄襲了其熊貓(Panda)車型的外部設計的法律訴訟。當然,不限于國外品牌與國內品牌,這種有關設計的紛爭,存在于所有國內外車企中,如何判定是否侵權的問題,就看各國的法律了。
TOP 8 皮爾卡丹
眼睜睜看著這個定位高端的法國品牌,淪為滿大街仿品的地攤貨。追溯起來,問題就出在早些年國外許多有野心有眼光的品牌,為了快速而低成本地進入中國市場,都會采用的品牌授權制度上,這個是歷史遺留問題,如今這些品牌再想收復陣地,談何容易。與這個案例類似的還有華倫天奴,夢特嬌這一類當年十分傲嬌的歐洲品牌。
TOP 7 鱷魚
現在中國市場上的合法鱷魚就有三條,法國LACOSTE,新加坡CARTELO和香港鱷魚,還不算那些打擦邊球或者干脆仿冒的鱷魚品牌,且都是服裝鞋帽箱包相關,光從名字商標外形你能分辨真假嗎?反正我不能。
TOP 6 美國高通
美國高通在移動芯片領域擁有絕對技術優勢,有“全球芯片之王”稱號。中國高通主要專注于智能物聯網的研發與生產,自成立時起起,中國高通公司先后注冊了一系列“高通”商標,業務涵蓋通信、集成電路、計算機硬件及服務。美國高通曾軟硬兼施使各種手段想奪回中國市場上的高通的名字,但都未能得逞。眼下是中國高通告了美國高通,不僅要求美國高通立即停止侵權,還要求賠償經濟損失1億元。對財大氣粗的美國高通來說,一兩千萬美金的經濟損失無所謂,只是日后在中國市場,怕有一段困難期了。
TOP 5 中國好聲音
前幾天我們公號上剛發了一篇文章解釋此事來龍去脈,大家可自行搜索原文。關于此事,絕對是Talpa利欲熏心引發的。當然,國內這些缺乏原創能力的企業,也真是讓人感嘆萬分。
TOP 4 New Balance
除了本文開頭提及的不能使用新百倫名稱,以及賠償原告500萬元之外,NB其實還有一個類似案底,二十多年前NB第一次進入中國市場時,用的是紐巴倫的中文名稱,與皮爾卡丹一樣,當初NB采用的是授權代理制,結果也與皮爾卡丹一樣,代理商私自擴產,降低質量,搶注名稱,導致NB一氣之下退出中國。眼下,新百倫紐巴倫都用不了了,不如直接用叫“牛掰些”好了,這下沒人搶注了吧?
TOP 3 蘋果
蘋果樹大招風,防不勝防,不僅是名字,商標,連設計都盯上了,先說名字,2012年,蘋果賠付深圳唯冠6000萬美金,以解決iPad商標在中國大陸的歸屬紛爭。之后,在與新通天地有關iPhone歸屬之爭中又敗北,后者將此名字用于了皮革產品中,包括手機殼。而最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前不久,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判定蘋果公司的iPhone6 和iPhone6 Plus手機與深圳佰利的手機100C外觀設計幾近相同,從而判定蘋果侵權,并要求停止銷售這兩款蘋果手機,當然,蘋果上訴了。(忍不住吐槽,都是極簡主義,美國的蘋果就是冤枉的,國產的小米就被大家各種罵,連電飯煲都不能幸免,雙重標準?)
TOP 2 達能
之所以把十五年前的達娃之爭放在TOP2,是因為這個案件的影響之深遠,即便再過十五年,也不失警示意義。本案是達能與娃哈哈對哇哈哈商標的所有權之爭,而問題的關鍵在于當初的陰陽合同問題。當然,達能過于自負與好斗,也是惡化兩家關系的直接原因。雖然最終兩家和解,達能賣掉股份拿錢走人,但不得不說,達能輸了。這個案例不僅給中國企業,也各全世界的企業,在合資過程中的一個警示,企業控制權歸屬和股權限制問題,真的不可以掉以輕心。
TOP 1 喬丹
有關“飛人”喬丹和喬丹體育之間的商標權這個案例,之所以要放在TOP 1的位置上,是因為我們已無從得知,到底哪家喬丹才是真正的喬丹了。而時隔二十年之后的訴訟,即便有邁克爾.喬丹本人的加入和控訴,也令這場官司本身顯得不那么重要,反倒是令人們更多的思考,品牌/商標權的邊界究竟是什么?
現在已經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加快了進入和搶奪中國市場的步伐。雖說國外企業對于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要遠高于中國的企業,但因為對于中國法律的不了解,或是過于自負,而導致了進入中國市場后水土不服,引發諸多法律問題。雖然我們現在羅列了TOP 10,但日后肯定還有某個跨國企業會因為品牌/商標/版權之事大意失荊州。
國際上的商標法,基本上是根據地域性原則,即本國注冊,在本國受保護,他國無效。所以,進入一個新的市場之前,及時了解該國法律,制定一套完善的商標/版權策略,保護好自己的權益,必要的時候進行商標注冊保護,是首先要做的事情,而不要事后抱怨什么與發達國家的標準不同,失望憤怒毫無意義。
當然,即便各國法律不同,但有一點,所有國家都是反對不正當競爭和惡意搶注行為的,比如facebook在中國被廣東一家企業搶注一事,中國法律也及時恰當地判定該搶注無效;另外,西門子在許多國家搶注了中國許多知名企業的名稱,其中就包括在德國搶注了海信“Hisense”,引發訴訟后,最終以低價將該名稱轉讓給了海信,諸如此類。所以,無論是國外的企業,還是中國自己的企業,在全球化這樣一個大趨勢下,學會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還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文章標簽: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