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之都”謀求新跨越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12-08-15 01:06:00 瀏覽:2437
□ 本報記者 梁旭日
頭頂“品牌之都”光環的青島,卻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發展上面臨“強弱懸殊、后繼不足”的困難。面對問題,青島開始謀求在品牌培育上實現新跨越,并提出將藍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品牌作為培育重點。
“品牌之都”面臨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了“名牌帶動、品牌興市”戰略,涌現出以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五朵金花”為代表的知名品牌,成為全國聞名的“品牌之都”。發展到現在,青島擁有中國名牌68個、行政認定中國馳名商標52件;山東省名牌產品354個、山東省服務名牌68個、山東省著名商標303件;青島名牌483個、青島市著名商標265件。
但近年來,青島品牌發展也暴露出后備力量相對薄弱、缺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知名品牌等問題。
“青島品牌企業沒有形成梯隊。”今年3月,政協委員于德翔向青島市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提交了一份名為《利用3—5年的時間打造新一批一流品牌企業》的提案。于德翔認為,雖然早在1984年青島就提出“名牌戰略”,帶動了一批領軍品牌的崛起。但是青島也形成了依賴少數大品牌、在新品牌上沒有突破的格局,“在68個中國名牌產品中,海爾、海信、澳柯瑪、雙星、青啤等傳統名牌企業即占30個。”
品牌發展格局上的強弱懸殊、后勁不足,一度讓青島遭遇了尷尬。2008年,青島意外落選由中國品牌研究院評定的“中國品牌之都”名單,給青島敲響了警鐘:與蘇州、寧波、杭州等城市相比,青島的品牌發展勁頭落后了。
一位服裝企業負責人表示,青島品牌發展后勁不足,除了企業自身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少數名牌企業上,對眾多小企業,特別是創新型、創業型的民營企業重視不夠。
再造“五朵金花”
好在青島已經意識到在品牌發展上面臨的問題,正在謀求打破“強弱懸殊、后備不足”的困局,再造一批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
今年4月,青島出臺《關于加快品牌經濟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大對涉藍產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品牌培育和支持力度,努力促進品牌經濟實現新的跨越。今后5年,全力培育出10家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品牌企業,100家國內知名、行業領先品牌企業。
在規劃中,家用電器及電子制造、飲料制造、鐵路運輸設備制造、紡織服裝制造、汽車制造、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軟件產品、船舶制造、橡膠制品制造、生物醫藥制造等十大產業被確定為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培育的重點。
在操作上,于德翔提出的建立品牌企業資源庫的建議被納入《意見》:借鑒國際先進品牌管理理念,成立專門的品牌管理中心,對品牌資源庫實行專業管理,對上千個品牌梯隊企業按行業分為強、中、弱,每年從中培育選拔出強勢品牌參與全國的競爭,使其快速發展成為新的龍頭企業和標志性產品。
藍色品牌成為培育重點
針對青島品牌企業、品牌產品主要集中于傳統制造業的問題,《意見》提出,培育名牌龍頭企業和標志性產品,引導中小企業逐步向品牌產業鏈和品牌聚集區發展,使涉藍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品牌逐步占到新增知名品牌的40%以上。
一方面,以西海岸經濟新區、藍色硅谷核心區為重點區域,以科技進步和機制創新為動力,實施藍色品牌創建行動,大力發展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制造、汽車、石化、核電裝備等臨港工業品牌,培育港口物流、港航服務、跨國采購、特色研發、信息中介等現代生產服務業品牌,重點培育一批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藍色經濟品牌企業和較強競爭
文章標簽: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