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商標注冊申請量激增背后的風口邏輯
來源:證券時報 發布時間:2016-09-09 01:43:00 瀏覽:2259
各種邏輯關系和表象似乎都在暗示一個新風口的到來,這個風口就是知識產權。
說起商標大家應該并不陌生,甚至會更熟悉于以前我說過的域名,由于域名和商標的強關聯性,很多域名從業者開始關注商標。商標是企業打造品牌的基石,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種,前幾年“iPad”和“特斯拉”的商標爭奪案大家也許還記憶猶新。為什么一些企業會為了商標不惜花巨大代價呢?很明顯,商標對于企業太重要了。
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商標累計申請量超過1800萬件,有效注冊量1000余萬件,年申請量從2006年的766319件猛增至2015年的2876048件,幾乎翻了4倍,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是什么促使中國的商標申請量連年激增?這背后又蘊含著怎樣的邏輯?是否預示著商標風口的到來呢?作為一個域名行業的老兵、一個知識產權行業的新兵,在此講講我的幾點看法。
一、國家品牌戰略。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和重要經濟體,我國商標申請量雖大但是知名品牌并不多,國際知名品牌就更少了,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并不強。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5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中國位列第五,僅有31個品牌入選。而美國占據228個,位列第一,英國44個,位居第二。所以國家鼓勵并補貼中國企業在國外申請注冊商標,助推國際商標申請量幫助企業進行國際市場布局。
二、政策正向引導。中國企業平均商標擁有量還比較低,2011年我國萬戶企業平均擁有的注冊商標為1074件,韓國為2167件,美國為3024件。2016年6年底,這一數字增長至1389件,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014年中國新的《商標法》實施表明政策的正向引導思路,大力推進商標注冊便利化,深入推進商標審查體制改革,不斷提升審查質量和效率。這些政策實施很明顯就是為了引導中國商標品牌的快速正向發展,優化中國市場的商業氛圍,增強企業和大眾的知識產權的認知。
三、企業意識升級。信息大爆炸時代提高對公民意識的自我教育效率,知名企業的商標案件一次一次地教育著中國的企業主。隨著時間的推進,小企業變成了大企業,小品牌變成了大品牌,自然企業會把商標提升到戰略層面。現在的創業者大多也會在創業之初去注冊或購買商標。商標也成為了一些商業行為的敲門磚,比如在天貓淘寶開店必須要有注冊商標,各種企業征信的認證商標是很好的利器,這些在無形中也培養了企業的商標意識。
四、互聯網化助推。以前注冊商標非常麻煩,要找當地的知識產權事務所,而現在超過70%的商標申請都在互聯網上完成。除了商標注冊,商標交易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完成,比如火名網,即使買賣雙方不在一個城市,也可以快速完成商標交易。除了商標總局的優化改革,一些互聯網的民營企業也正在通過互聯網的手段來提高行業效率,讓商標更有價值。
五、投資客涌入。商標的原始注冊成本并不高,而且商標資源也是有限的,激增的申請量正在快速耗盡有限的商標資源。不光是商標從業者看到了這一點,包括其它投資行業的人群,特別是域名投資行業,很多人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布局。從這些年的商標交易價格統計,商標的投資回報率是非常高的,只是由于大家對商標轉讓繁瑣的誤解降低了商標的流通速度,政策的改革加上互聯網技術推進相信商標交易以后會如同域名一樣便捷。
綜上,各種邏輯關系和表象似乎都在暗示一個新風口的到來,這個風口就是知識產權,誰能成為風口的收獲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