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商標到品牌,中國汽車走出去靠什么?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 發布時間:2016-10-24 02:39:00 瀏覽:2239
(原標題:中國汽車如何走出自己的路(中國品牌在海外))
“自1956年7月位于長春的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CA10型4噸載重卡車,拉開中國汽車工業的序幕以來,中國汽車工業已經走過了60年的風雨歷程。60年一甲子,我國汽車工業走過了怎樣的歷程,如今發展到了什么程度,未來又將去向何方?”
與蘇聯汽車工業“早戀”
在位于北京市豐臺區西南四環西路的北京汽車博物館里,陳列著多款珍貴的館藏展車。其中,一輛看似造型普通的小轎車,卻總能吸引參觀者們駐足良久。這款轎車名叫“東風”,誕生于1958年5月5日,是中國第一輛自主制造的小轎車。
取名“東風”,源自毛澤東當年“東風壓倒西風”的名言。雖然當時中國技術人員有“壓倒西風”的雄心,但當時尚處起點的中國汽車工業,還處于以引進蘇聯等東歐國家的技術為主的階段,客觀條件的限制,還是讓中國汽車制造處于劣勢。就拿當時生產“東風”牌轎車的第一汽車制造廠來說(以下簡稱“一汽”),當時一汽的建設和生產基本是在蘇聯的援助下進行,其生產過程幾乎是把蘇聯的圖紙、工藝和整車設計照原樣拿過來,當時的一汽,也基本是一整套生產卡車的建制,開發國產轎車,更是堪稱“四無”——無資料,無經驗,無工裝,無設備。一汽的技術人員發現,照抄是不行的,中國需要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技術。
從1957年開始,中國的汽車制造廠在外國汽車的基礎上進行模仿與創新。“東風”轎車的生產就是這一背景的產物。
“東風”轎車之后,1958年,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在一汽問世,這標志著中國開始自行設計和生產國產高級轎車。“紅旗”車的標志由兩部分構成:“紅旗”文字和“紅旗”圖案,象征“紅旗”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也是新中國在汽車工業初創時期奮斗創新的一個縮影。
與西方汽車企業“聯姻”
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中國汽車工業愈發意識到自己與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的技術差距和管理差距,技術的落后和雄心壯志之間的落差,使得轎車生產倉促走上以合資引進技術的道路。
在合資發展的浪潮中,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上海大眾、廣州標致等相繼誕生,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最大的汽車企業一汽和二汽也相繼走上了合資之路。1991年2月,一汽與德國大眾公司合資成立一汽大眾,并從1992年開始生產大眾的捷達轎車。1996年,一汽奧迪項目并入一汽大眾。微型車、SUV、客車、新能源汽車也在這一時期快速發展起來。
與西方汽車巨頭“聯姻”給中國汽車市場的推動作用是明顯的。伴隨經濟快速發展,汽車市場持續壯大。時至今日,中國的汽車產銷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汽車行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從1978年中國汽車產輛不足15萬輛,到2015年,中國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實現2450.33萬輛和2459.76萬輛,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做大。
在整體市場不斷增長的同時,國產汽車品牌也“悄悄”成為中國汽車市場的一大亮點。2015年,中國乘用車行業中,國產品牌份額大幅提升,從2014年的33.9%提升到37.9%。同時,吉利、長城等國產品牌逐漸突破以往消費者對國產汽車的刻板印象,成為市場熱捧的對象。
靠自己才能走出去
經過長久以來以合資的方式與西方大國的合作,中國汽車企業雖然取得了短期快速的收益,但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研發卻依舊是短板,阻礙著中國由汽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實現。
進入21世紀,中國汽車行業開始不滿足于合資模式,逐步走向自主之路。一批中國自主汽車品牌也抱團崛起,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優勢。比如,紅旗的高端車型、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長城的SUV系列等,都在國內市場占有了一席之地,同時也在全球范圍內開疆辟土。
數據顯示,今年9月中國汽車企業出口6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8.1%,連續兩個月呈現同比增長態勢。從地域分布上看,中國汽車出口的傳統地區主要位于俄羅斯、南美,以及中東地區。
然而,目前中國國產汽車在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技術等方面均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中國汽車企業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研發能力不足等問題。同時,部分民營汽車企業還面臨創新研發資金不足等情況。正是由于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中國出口的自主品牌汽車的品牌價值一直難以舒展,在拓展海外市場時也受到很大局限。
雖然面臨諸多問題,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國汽車企業一直沒有中斷走向海外的腳步。事實上,銷售量的提升已經不是中國汽車品牌追求的唯一目標。目前,多個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開始研發高端車型、攻占高端汽車市場。對于中國汽車行業,在高端領域實現對西方巨頭的逆襲一直是個夢想,而今天,這個夢想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現實。
文章標簽: 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