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丶商標等需要恒久的執著和堅守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16-11-10 03:30:00 瀏覽:2971
2016中國品牌論壇,安排在11月8日記者節這天進行,并不完全是偶然。
“中國品牌邁向中高端,要善用媒體這個平臺,講好中國品牌故事,維護中國品牌形象,媒體責無旁貸。”作為論壇的主辦方,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一語道出如此安排的深意。
“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是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答題。
怎樣實現“三個轉變”?怎樣培育“工匠精神”?怎樣讓更多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參加2016中國品牌論壇各方嘉賓的觀點見仁見智,有料有趣,共識在交流中匯聚,信心在共識中倍增。
經濟總量很大
世界品牌不多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故事為全世界津津樂道:北斗導航、高鐵裝備、深海探測器等高端制造在世界舞臺贏得良好口碑,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四代移動通信等新業態潛力巨大,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發展迅速……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制造業總體上仍然大而不強,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仍然存在短板,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品牌附加值較低,國際知名品牌較少,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雋琪說。
“品牌凝聚著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種識別標志,也是一種精神象征、一種價值理念,是品質優異的核心體現。”國家質檢總局黨組成員、標準委主任田世宏說,“擁有知名品牌的多少,不僅是一個企業競爭力的反映,還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是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體現。”
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王江平介紹,我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商標大國,商標申請量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在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排行榜中,今年中國上榜15個。“但是,我國的全球知名品牌不多,品牌創造經濟效益的能力還不強,自主品牌開拓國際市場的意識還不夠高,品牌強國建設仍然任重道遠。”
中宣部副部長庹震表示,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融通更加頻繁深入,一些中國企業、中國品牌不斷成長壯大、走出國門,積極開展跨國經營,逐漸掌握核心技術、領先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是,現在中國擁有的國際知名品牌數量還不夠多,實力還不夠強,中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市場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0.1萬億元,和中國的經濟總量一樣位居世界第二,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過半,達到66.4%。而另一方面,隨著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我們現有供給規模、產品質量難以有效對接這樣龐大、個性化和高端的消費需求。
海淘、代購、掃洋貨,高端消費持續外流,凸顯了某些領域國內品牌和產品品質的缺位。“為什么那么多人成群結隊到日本買馬桶蓋”“為什么我們造得出 神舟 卻生產不出圓珠筆芯”……這些都成為與會嘉賓熱議的話題,大家普遍認為,適應消費新需求,挖掘國內消費潛力,實現經濟平穩增長,迫切需要發揮品牌的作用,這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途徑。
品牌源于品質
品質源于創新
“因為霧霾,北京市場空氣凈化器熱銷。但你是否知道,我們的國產品牌只占整個空氣凈化器市場的7%,也就是90%以上的是被洋品牌占領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說,發達國家的品牌所創造的價值對GDP的貢獻超過66%,而我國,這個數字不到18%。“打造優秀國貨品牌,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品牌邁向中高端,首先要把好質量這道關。國貨品牌必須精益求精,以提升品質為根本,下大力氣做出真正的好產品,由產品制造走向精品制造,提高品牌的含金量,拓展品牌的增長空間。
“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很多人對海爾CEO張瑞敏怒砸冰箱的故事印象深刻。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海山說,海爾創業30余年以來,從名不見經傳的集體廠發展成為全球白色家電第一品牌,可以說,產品質量和企業誠信貫穿始終。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說,好的品牌首先要有過硬的產品質量,第二要有核心技術,第三要有自己的文化。只有這樣,這個品牌才能長盛不衰。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莊聰生用北京同仁堂藥店的這句座右銘,說明這家知名老字號對品質的堅守。“而在現代產業中,要使品牌基業常青,還需要持續的創新,否則再知名的品牌也會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
莊聰生也舉了一些國外知名品牌的例子:柯達膠卷曾經是全世界著名的膠卷巨頭,銷售占到全球的85%,諾基亞的手機在全球最高份額占到47%,但是,“它們沒有能夠持續創新,盡管品牌很好,最終還是被市場無情地拋棄”。
“打造互聯網品牌,除了要以穩健的商業模式作為基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好的產品。如何做出好的產品?我認為,最根本的就是圍繞用戶的痛點和剛需進行創新。”360公司董事長兼CEO周鴻祎說,“互聯網企業尤其需要持續創新、不斷改進產品,才能使這個品牌不斷附加新的內涵。”
圍繞品牌、質量、創新的“三角關系”,與會嘉賓達成這樣的共識:質量是品牌的生命,確保質量安全,提升質量水平,是培育和創造品牌的推動前提,沒有質量,品牌就沒有美譽度,也就沒有了市場;創新是品牌的動力,培育和創造品牌的過程,也是不斷創新的過程,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產品和服務不斷滿足市場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涵養工匠精神
傳播品牌故事
文化是品牌的靈魂,品牌是文化的載體。品牌承載著企業的價值、精神、理念,企業打造百年老店、金字品牌,文化是最深層最持久的活力之源。
“品牌是精益求精的執著,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太平人壽總經理張可說,中國品牌之路如何走,完全取決于企業是否選擇正確的路徑。“一代宗師說習武之人有 三見 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們的品牌走過了 見自己 、 見天地 的階段,正處在 見眾生 、做品牌的階段。”
論壇上,“工匠精神”這個詞一再被與會嘉賓提起。“我們提出 匠心打造中國品牌 的企業愿景,豐富小作坊精神的內涵、管理機制和企業文化,培養一大批造好車、造名車的工匠。”奇瑞汽車股份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尹同躍說。
徐工集團副總裁吳江龍對此深有同感:“我們提出了 技術領先、用不毀 的理念,這是徐工鑄就大國重器的關鍵砝碼。全面邁向中高端,提升用戶價值和企業價值是核心。”
“我們需要千千萬萬個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只有培養出大量能工巧匠,才能讓他們為我們的華為、為美國的蘋果公司制造出最好的零部件。”博鰲亞洲論壇前秘書長龍永圖說。
當然,要打造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還必須堅定不移“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只有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才能真正成為國際品牌。
中核集團副總經理和自興介紹,中核集團已成功向7個國家出口了7臺核電機組、8座核研究堆或核動力裝置,與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經貿關系。“十三五”期間,中核集團將繼續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以核電“走出去”為牽引,帶動整個核工業產業鏈“走出去”,打造中國高新技術和裝備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又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契機。蘭州蘭石集團總經理張金明介紹,蘭石積極搶抓機遇,快速搭建國際化經營平臺,成立國際工程公司和8家海外分支機構,加快沿“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戰略布局,全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蘭石品牌正迅速走向國際。目前,蘭石產品與服務已獲得了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認可和好評。蘭石制造的品牌影響力,在國際能源裝備領域大幅提升。
知名品牌背后,都蘊含著不同凡響的故事。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是媒體的共同責任。論壇上,所有嘉賓對人民日報社主辦品牌論壇的做法表示肯定,同時希望更多媒體用生動鮮活的筆觸、多維立體的視角、融媒體傳播平臺,全方位、多角度講述中國品牌故事,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譽度,為世界打開一扇了解中國的窗口。
“讓我們一起擁抱中國品牌的美好未來!”主辦方充滿詩意的表達,引起與會嘉賓的強烈共鳴,也道出了攜手奏響中國品牌最強音的共同心聲!
特刊照片由雷聲、徐燁、劉龍、謝明、于凱、李強攝
特刊版式設計:蔡華偉、沈亦伶
文章標簽: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