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科技組合拳迎來創新黃金期企業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16-12-27 03:02:00 瀏覽:3631
原標題:江蘇:科技組合拳迎來創新黃金期
邁上新臺階 建設新江蘇
“我們研發的純電動客車動力總成,依托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器這一核心技術,將電池續航能力提升了20%,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強大的‘智慧心’”。南京越博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占江告訴記者,他們的目標是“打造中國自己的特斯拉”,他與小伙伴們正朝著這個夢想奮力邁進。
眼下,在江蘇,像越博動力這樣依靠創新躍上更高平臺的例子比比皆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取決于創新。”省科技廳廳長王秦表示,近年來,江蘇毫不動搖地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入實施科技企業培育“百千萬”工程,大力推進創新要素資源持續向企業集聚,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厚植實體經濟發展優勢,推動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高新企業:創新創業唱“主角”
金屬3D打印裝備、機器人自動化裝備、智能激光制造……走進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術有限公司,各種最新科技產品令人目不暇接。成立短短兩年的時間,產值就突破一個億,實現“從無到有”的爆發式增長。中科煜宸以黑馬的姿態躍入業界的視野,成為高科技企業發展的一個奇跡。
中科煜宸制勝的秘訣,在于手握“金鑰匙”——自主創新技術。公司著力研發的激光焊接、激光熔覆、激光切割產品與技術國內領先,高性能大功率激光3D打印設備國際領先。“當前和未來,公司將整合國際智能制造領域一批領軍企業組建戰略聯盟,促進國際智能制造優勢資源向江蘇集聚和落地。”談及公司愿景,總經理邢飛信心滿滿。
紅彤彤的西紅柿、鮮嫩嫩的青菜……位于宿遷的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實驗室里,這些蔬菜在寒冷的冬季分外誘人。神奇的是,這些農作物并非“土生土長”,而是靠特制的養料來存活。該公司董事長李文虎介紹說:“我們公司對技術研發一直非常重視,每年都將銷售額的10%左右投入到人才引進和新品種培育上。”
江南江北,愈來愈多憑藉自身實力打天下的高科技企業在翩躚起舞。目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10000家,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634家、居全國第一。我省高新技術企業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十分之一的數量,實現了全省23%的工業產值、30%的出口、44%的新產品產值、55%的發明專利授權,擁有全省企業近55%的有效發明專利。高新技術企業已愈來愈成為江蘇創新創業的“主角”,為江蘇區域創新能力實現“七連冠”夯實了基礎。
研發機構:積聚創新“能源”
遙遠的西北大漠,全球首個全復合變電站毅然矗立在荒漠深處,從變壓器、開關、避雷器到互感器,看不到一個瓷產品。書寫這一奇跡的,就是江蘇神馬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從名不見經傳到全球規模最大的輸變電密封件和復合絕緣子研發制造企業,得益于不斷壯大的企業研發機構。”神馬電力總經理馬斌說。依托該公司的省企業研究院,中國在這一電力核心領域由落后的追趕者一躍成為世界的“領跑者”,徹底打破了國際上對我國超高壓、特高壓外絕緣領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壟斷。
2004年,看到國內市場上的可快充電池行業主要被日本產品所占據的局面,江蘇海四達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濤想“爭口氣”,做出中國人自己的產品。為此,公司 成立專門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發“15分鐘特快充型鎳氫動力電池”。項目成功后,解決了原來需要一個晚上才能完成充電的問題,為助力車用戶帶來便捷。這以后,海四達公司更加倚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始研發大容量儲能技術,建成國內一流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用大容量儲能系統生產基地。
“研發機構是企業創新活動的核心,是企業競爭力的源泉,必須要有足夠的技術能力才能真正把握住創新的機會。”王秦介紹說,目前,全省建有研發機構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0家,建有率88%;全省建有研發機構的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達到946億元;全省大中型工業研發人員合計37萬,占從業人員的6.35%。
科技副總:為創新“輸血注氧”
江蘇圖南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科院金屬所有著長期的合作關系,并聯合承擔了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2013年,作為項目主要負責人之一的劉奎研究員受聘企業“科技副總”后,在推動項目實施的同時,全面介入企業技術研發,其中多個牌號的產品已多批交付使用,有力推動了企業轉型發展和核心競爭能力的提升。
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徐曼博士于2014年下半年起與江蘇朗順電工電氣有限公司開展了產學研項目合作。2015年,徐曼博士被企業聘為“科技副總”,繼續穩步推進絕緣材料方面的研發,并助力企業引進了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李清泉博士。目前,徐博士已經幫助企業申報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成功獲批了3項實用新型專利。
連云港市云港旋耕機械有限公司是專業生產農用機具的企業,與淮海工學院農機裝備團隊有著密切的合作。2015年,團隊骨干成員陳書法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后,針對企業研發能力和研發隊伍較弱等實際情況,推動與淮海工學院共建了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還制定了相關的科技管理及激勵制度,初步架構了企業研發創新體系。
“科技副總”是江蘇首創的企業柔性引才機制,以產學研合作研發項目為依托,從國內一流高校院所柔性引進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到企業兼職擔任技術副總或副總工程師。到企業任職的“科技副總”,是政府為企業請來的技術“領路人”和“頂梁柱”,他們在做好項目合作的同時,發揮個人和所在高校院所的綜合優勢,在推動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建立研發管理體系、優化企業研發方向、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拓展產學研合作關系等方面,全方位服務企業技術創新,有效促進了企業創新由“碎片化”向“體系化”轉變。自2012年以來,從省內外100多家高校院所選聘的640名“科技副總”,為眾多企業創新帶來“活力因子”。
本報記者 吳紅梅
文章標簽: 組合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