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深成為廣東創新名副其實的“雙核”_金羊網新聞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17-02-22 02:57:00 瀏覽:3199
(原標題:廣深成為廣東創新名副其實的“雙核”_金羊網新聞)五大維度評定廣東創新機構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連續27年位列全國各省區(不含港澳臺地區)GDP總量榜首,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十二五”期間,廣東5年間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廣東經濟轉型升級需求凸顯。2014年6月,廣東省啟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廣東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和經濟結構調整的總抓手,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GDI“廣東創新TOP100(2016)榜”評估基于5個維度:專利總量、專利授權率、全球化、影響力和成長性。所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廣東省知識產權局也對數據來源提供了大力支持。
專利總量是衡量機構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廣東創新TOP100(2016)榜”要求進入評選范圍的機構要在近5年至少擁有40件被授權的新專利,再對進入評選范圍的機構通過專利總量、專利授權率、全球化、影響力和成長性這5個指標進行評定。
專利授權率為衡量專利申請成功率的量化指標,該指標采用近5年來專利授權量和專利申請公布量(由專利局官方公布但尚未授權的專利申請)的比率。全球化指標代表某項發明在全球主要市場的布局,該項指標主要由機構的四方專利數來衡量(四方專利指某一項專利分別在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歐洲專利局、日本特許廳以及美國專利商標局進行申請和授權)。
影響力指標考量某項專利的重要性,一件發明的影響力可通過后續在其他機構發明專利申請中的引證頻率來考量,本報告影響力指標計算了近5年每家機構的專利引證率(除了自引率)。創新機構不僅僅在專利數量上占優,同時也要具有把專利市場化的能力,具有優秀研發能力的機構往往能在市場上獲得更快更優的成長,成長性指標將某機構營業總額三年復合增長率進行量化,以評估機構將專利市場化的能力。
根據上述每項指標的得分予以計算和整合,GDI進而出爐“廣東創新TOP100(2016)榜”。
廣深上榜機構占總數58%,成廣東創新“雙核”
“廣東創新TOP100(2016)榜”上榜機構來自廣東省13個地級以上城市,其中廣州和深圳兩地上榜機構數量占總數的58%,成為廣東創新名副其實的“雙核”,廣州、深圳的創新能力對廣東省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起關鍵性支撐作用。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潮州、茂名、汕尾、云浮、肇慶等十一個地級市也分別有不同數量的機構上榜。
在廣東創新TOP100(2016)榜中,各地級以上市在專利數、授權率、全球化、影響力及三年成長率指標上的表現各不相同。專利授權量指標反映專利申請的質量,在專利授權率前十的機構中,廣州機構數量達到3家,排名第一。在專利數量和影響力方面,深廣排名前兩位。在全球化這一指標上,廣州、深圳、珠海三城市表現靠前。
機構成長率是各創新機構2013-2015年來的營業額復合增長率,反映的是各創新機構近年三年來成長速度。江門、中山、廣州三城市排名靠前。
從區域上分析,進入榜單的創新機構中,有96%的機構分布在珠三角地區。
先進制造業創新潛力大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創新機構最多
“廣東創新TOP100(2016)榜”涉及的行業涵蓋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采礦業等8大國民經濟行業類別,共21個子行業分類。
廣東作為“世界工廠”的制造業地位優勢明顯,以單獨經濟體計算,廣東制造業規模排名位列世界第五位。榜單中制造業機構共87所,顯示廣東是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省。根據廣東省2015年的統計數據,廣東新產業增長較快,全年先進制造業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8%。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0.5%。
榜單顯示,在制造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機構數量位于榜首,共有36所機構入圍創新百強榜單,與廣東近年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鼓勵先進制造業發展密不可分。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緊隨其后,有22所機構上榜,顯示出廣東傳統制造業底子厚實,部分傳統制造業產業也在通過創新驅動發展積極發展高端制造產品。通用設備制造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并列第三,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第三產業,顯示廣東在互聯網等第三產業新產業發展上正在發力。醫藥制造業和涉醫學檢驗類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共有5家機構上榜,與廣東醫藥制造業快速增長成正比。
按照各項指標進行行業分析,從專利總量上分析,廣東百強創新機構專利數量行業占比中,最高的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達54.70%,排在第二位的是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為23.25%、排在第三位的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6.27%。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及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兩者合計占比超過75%,這兩項占據絕大部分的專利數量。
按照影響力來分析,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中共41所機構進百強,平均影響力指數為5749,影響力排名第二的是汽車制造業,平均影響力指數為4529,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排名第三。從影響力看,汽車制造業在全國范圍內有創新優勢,涉及互聯網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行業分析:產業覆蓋全面 產業聚集優勢明顯
1、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計算機、通信和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和先導產業,并且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提供主要技術和物質支撐。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重視科技發展,希望通過科技發展創造競爭優勢。越來越多的學者、企業家認識到,加大計算機、通信和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的投入,借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顯示,廣東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固定資產投入達937.54億元人民幣,與2014年相比增長了31.10%。在“廣東創新百強(2016)榜”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共有36家機構上榜,其中深圳地區13家,位于首位,廣州有6家,排第二位。絕大部分上榜機構集中在珠三角地區。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可以分為計算機制造等8個領域,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上榜的36家創新機構涵蓋了除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制造外的其中7個領域,顯示出廣東在該產業發展覆蓋全面,產業聚集優勢明顯,全產業鏈集聚創新后勁足。在該行業細分領域中,電子器件制造領域占比最大,共11家機構上榜,顯示廣東在該行業前端產業鏈中占據優勢地位。廣東擁有華為、中興等行業龍頭企業,通信設備制造領域共有9家機構入榜,顯示廣東在該行業的強勢地位。排名第三的是視聽設備制造領域,共7家機構入榜。三領域上榜機構占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上榜機構總數的75%。
2、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廣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顯示,廣東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固定資產投入達625.57億元人民幣,與上一年相比增長了18.6%。近5年,廣東對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投入不斷加大。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共有22家機構上榜,其中佛山和深圳分別有5家上榜,珠海4家、東莞3家、廣州2家,惠州、江門和中山各1家。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的所有機構都在珠三角地區。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可以分為家用電力器具制造等8個領域,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的22家創新機構涵蓋了除電線、電纜、光纜及電工器材制造與其他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外的其中6個領域。廣東在家電領域擁有格力、美的、格蘭仕等知名品牌,家用電力器具制造在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領域占比最大,共7家機構,其次是電池制造領域,共6家機構入榜,顯示廣東在新能源產業方面有創新優勢。這兩個細分行業占據了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59.1%的席位。
3、通用設備制造、生物醫藥:廣州占絕對優勢
廣州作為“廣東創新TOP100(2016)榜”上榜企業大戶,在產業優勢方面具有其自身特點。廣州上榜機構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機構占比最大,共有6家企業上榜;有5家通用設備制造業機構上榜,廣州占4家,顯現絕對優勢。同時,醫藥制造業和涉及基因檢測的科學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同屬于生物醫藥行業范疇,共有5家機構上榜,廣州在醫藥制造業有1家機構上榜,在基因檢測領域有2家機構上榜,表明廣州在生物醫藥領域在廣東也有較強競爭力。